亲自登堂授课 周敦颐“政事精绝”,十分能干,但当官并非他最热衷的事,他真正的兴趣还在于继承和弘扬儒家文化。每到一地为官,他先要建学校,兴教育,甚至亲自登堂授课,教师成了他的第二职业。 周敦颐在兴学上最大的贡献,是创办濂溪书院。 嘉祐六年(1061年),周敦颐赴任虔州经过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时,与友人潘兴嗣共同游览了闻名天下的庐山。下山时,周敦颐见莲花峰下有一处地方地势开阔,一条小溪穿流而过,景色清幽,如世外桃源。他不禁为之心动,在此买地建房,以故乡的濂溪为之命名。 熙宁五年(1072年),56岁的周敦颐向朝廷递交了辞官的奏章,随后便回到莲花峰下的濂溪书堂,开始了退隐生活。没有了官场繁杂的政务干扰,他可以安心地著书立说,同时和文士学子切磋交流,他在《濂溪港》中描述了这种学习生活:“或吟或冥默,或酒或鸣琴。数十黄卷轴,贤圣谈无音。” 周敦颐逝世后,濂溪书堂得到政府的扩建,成为正式的书院。据记载,在濂溪书院的左侧,筑有学舍26楹(一列房屋称一楹),可见规模之盛。濂溪书院成为读书人向往的文化圣地,朱熹曾带领白鹿洞书院的生徒前往拜谒,并写诗说“我率诸生拜祠下,要令今古播清芬。” 濂溪书院历代屡有兴建,除九江濂溪书院外,为了纪念这位先贤大儒,广东、江西、湖南、江苏、福建等地都曾建有濂溪书院,虽然数易其址,称谓亦有变更,然而绵延不绝,历时数百年,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道奇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