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想到今天有那么多的朋友来参加今天的活动。四年以前,陈达隆先生创立燕京读书会时就已经邀请我来读书会跟大家一起聚一聚。非常遗憾,因为没有抽出时间来,一直到今天才有机会。我原来想呢可能就是读书会的一些朋友们嘛,没想到有那么多,我看呢很多人现在还站着,我想很辛苦,是不是大家可以找一个可以靠的地方能够靠一靠,这样省得再辛苦了。今天这个题目呢也是上个月在谈到让我来做这个讲座的时候,我就问道,现在我们这个读书会在读什么,陈达隆先生告诉我说在读四书。我想就用四书做一个题目吧,《四书与人生修养》。 我感觉到我们现在呢,大家都在说我们社会有一股国学热,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渴求、反思吧,大家都在想更多的来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最近我常常有这样一个想法,也跟很多人交换过,怎么看,我觉得我们现在中国人其实,病得很重,什么病呢,就是自我失落的病,自我失落。什么意义上的自我失落,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啊,对于中国人这样一个自我失落了,我们对于自己的历史文化缺乏一种认同感,于是也就没有多少自信心。也缺乏对我们的文化传统的尊重,以至于在文化面前,甚至有的感到自卑。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我们做回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信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是一个中国人。所以我讲我们现在是一个失落,自我失落。这种失落还不是一个个人的失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失落。我们不要以为我们现在强大了不得了,说得难听一点,我们现在不过是一个暴发户。人家并不一定认同我们是怎么样一个了不起的民族。其实很多国外的学者也好,政界的人物也好,都不担心中国,为什么呢,认为中国只不过是有点钱嘛,他这个文化素质啊,民族的文化素质啊,跟世界其他民族相比较可以说还差了一大截。所以我们经常地自称为我们是一个礼仪之邦的国家,而我们现在如果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还够不够这样一个称号呢?我们还配不配得上这样一个称号呢?我想已经很难配得上这样一个称号呢。为什么会这样,我讲就是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的这种丢失啊。 目前呢大家在读四书,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结构里面儒家的最基本的根源性的典籍。中国的文化是开放的,是多元的,它的主体文化也是三足鼎立,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儒、佛、道三教。这三教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间始终是相辅相成。从隋唐以来,我们就有这样的说法,叫做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相互配合。我们现在读的四书可以说是儒家的根源性的典籍。儒家根源性的典籍我们常常会讲到四书五经,其实四书啊,可以说是五经的一个提炼,也可以说是入五经的一个门径。这个工作是理学家们做的,理学家把四书提炼出来。五经在汉代就已经成立,汉代就有了五经,汉代还设立了五经博士,专门研究五经。那么到了宋代,重新振兴儒学的时候,他们又从五经的《礼》里面,《礼记》里面,单独地提炼出来,一篇《大学》,一篇《中庸》。然后再配合以《论语》、《孟子》,形成了四书,也叫做四子书,因为他们认为,《论语》是孔子写的,或者至少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大学》呢,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曾参所写的,《中庸》呢是曾子的弟子,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所写的,而孟子呢,是子思的学生的学生。于是这四部书可以连贯起来,从孔子,到曾子,到子思子,再到孟子,所以又被称为四子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