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楼宇烈:现代中国人能从四书中学什么?(4)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大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马一浮先生他在一次浙江省举行的教师节,那个时候的教师节,就孔子诞辰日,我们现在争论教师节是不是要9月10号,我们现在的教师节就是9月10号嘛,大家说没有道理啊,当时定的时候就是因为刚开学嘛,过去因为孔子是“至圣先师”嘛,所以把孔子诞辰作为教师节,所以马一浮先生在当年浙江省举行教师节,也就是孔子纪念会上他有个演说,我觉得这个演说非常有意义。他是个地地道道的理学家,可是他的思想我觉得比我们现在很多的儒学者要开明得多。他怎么讲,他说欲明孔子之道啊,要想弄明白孔子所讲的道理啊,需求自自己心性,也就是说你要明白孔子所讲的那些道啊,恐怕你得先求自己的心性,接下来的一句话啊,恐怕是很大胆的一句话,但是讲的是一个真理,历史上所讲的孔子是一个迹,足迹的迹,自性中之孔子是本,根本啊,迹就是现象啊,遗迹吧,或者说,历史上的孔子只不过是遗迹,自性中的孔子才是本。所以他讲这两句话,历史上之孔子是迹,自性中孔子是本,这两句话是相应的。他给我们的修养提出了基本的东西,儒家讲的修养很多很多方面,我们曾经做过一些简单的梳理啊,提出各种各样的德目啊,各种各样的道德要求,有提出一个德,有提出两个德,有提出三个德,有提出四个德,有提出五个德,有提出六个德,有提出八个德,有提出九个德,到目前为止我还没看到有提出七个德。提出一个德就是“孝”啊,百行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嘛,在中国文化中间,这也是一个最根本的,也是中国文化道德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因为中国文化就是这样讲的,《易经》就是这样讲的,有天地然后有阴阳,有阴阳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孝,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啊,然后有忠。所以孝是人伦的开始啊,所以从这一点出发来讲,讲一,百行孝为先。由一讲到二,比如说孝悌就是二嘛,还有其他很多了,三一直到九,其中我就没找到一个七。所以马一浮先生就讲了,“欲求自性中之孔子啊,其道何由?”提出来要以自性中的孔子为本啊,从哪条路走过去呢,他提出了三条,“盖有三段”,三个方面,第一,判敬肆,是恭敬还是放肆,因为《尚书》里面《诗经》里面都讲到了,“克念作圣,罔念作狂”你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念头就能够成为圣人,可是你任由乱七八糟的念头那你就是个狂人。叫做“克念作圣,罔念作狂”啊,所以都在一念之间,一念敬,一念肆,所以这个圣人的功夫啊始终就一个功夫,就是“敬”,“礼”的核心就是“敬”,这个“敬”就是相互的尊重。其实“礼”里面讲的“敬”也是尊重他人的人权的最根本的体现。我本来对人权的认识也就跟我们现在社会上流传一样,好像人权保障,保护人权啊都是什么言论自由啊,什么政治自由啊,这些都是人权,其实这些人权啊,不是,我们讲最基本的人权是什么,吃得饱,穿得暖,这是最基本的人权,其实我觉得这还不是最基本的,最基本的是每个人都得到别人的尊重,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尊重才体现了人权。今年呢,我招了一个欧洲的留学生,博士,年纪挺大了,其实他是中国人,他台湾出生的,他在欧洲待了很多年,差不多半辈子了,所以基本上可以讲是欧洲人,他说北京啊现在发展得很好,就是有一点,太不尊重人权了,我一听吓一跳,这不是批评我们的政府不尊重人权嘛,我说你讲讲怎么不尊重人权,他一讲,我才明白他讲的并不是什么那些政治权啊,什么什么权,他就是说在北京他看到的到处都是人不尊重人的现象,在地铁里面,你挤我,我挤你,在商店里面,也是你挤我,我挤你,在公共场合,他不顾别人怎么样,他高声喧哗。他一讲,我想起来我说一二十年前啊,我到日本也好,到韩国也好,到欧洲去也好,人家都跟我说要找到中国人是最容易的,到公共场合去,哪儿讲话声音最高的一定是中国人,目中无人啊,不管别人怎么样啊,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一听才明白,原来最基本的人权就是得到他人的尊重,你不要说我不在啊,我也在啊,你说话你就要轻声一点嘛,你别影响我嘛,对不对。这又让我想起来前年我去了一趟香格里拉,很美丽的一个地方,他们就把我安排在一个非常优美的宾馆,专门接待外国人的宾馆,都是别墅式的,很好,一进去看,很漂亮,而且还搁着一个少数民族打的鼓啊,我一看高兴了,他们说你打鼓打鼓,还没打几下呢,电话来了,说你影响了人家隔壁的人休息,马上我就不能打了,我就没有自由了,你得尊重别人。所以西方成熟的民主制度,或者自由,很清楚,个人的自由是不以妨碍他人的自由为前提的,妨碍了他人的自由你就没有自由了,可我们呢?所以人权尊重这个是最基本的,我一想,我们的“礼”不就是提倡这个嘛,我们的“礼”不就是提倡“敬”为核心吗?敬就是相互的尊重嘛,是不是?你要尊重他的存在,你要看到他的存在,礼的相互尊重是最核心的,你是“敬”还是“肆”,“肆”就是放肆,肆无忌惮,所以他提出我们要以自性中的孔子为本啊,第一个就是要“判敬肆”,第二条就是要“辨义利”,这个是我们经常讲的,义利之辨,这确实是判别一个人道德的非常重要的,他引用了董仲舒的话,董仲舒讲“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这句话可以说是道德的一个根本的原则,也就是道德强调的是责任和义务,所以道德不应以功利为目的,所以他就讲“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是个道德实践的原则,道德实践如果是像商品经济那样等价交换,有多少功利我就尽多少责任义务,那就不叫道德了,那就叫商品交换。我们改革开放以后,在伦理学的研究领域里面,是出现过,可能到现在也还有,那种所谓的道德也要遵照商品经济的原则,有多少权利我就尽多少义务,而不是讲道德只是讲责任和义务,是不求功利的,所以利字当头,你是只求利呢,还是要讲义,我们不能够见利忘义啊,我们至少要做到见利思义吧,再理想化的,就是孟子所讲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那是孟子的境界,我们一般人可能达不到,一般人达不到你也至少要见利思义啊,这个利你该不该得,我们社会最大的问题也在义利问题上。去年,某报纸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的题目是我们对于社会安全感的认同,安全感啊,调查的结果是不到百分之一的人认为我们社会有安全感,而百分之九十多的人认为社会缺乏安全感,现在新出现的现象让我们更没有安全感了。现在连药品都不安全了,毒胶囊,没有安全的东西,不可惶惶终日,有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人民不会健康,一天到晚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我们还能健康吗?健康不了的,身心都不能健康。所以如果在义利问题上面不能搞清楚的话,见利就忘义,那么使整个社会都陷入不安全感之中,那么他提出这个,特别他讲到,董仲舒的这个讲法“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心术之正也”,这个心术正,所以我觉得现在很多社会问题就是因为这个心术不正,要正心术呢首先要诚意,《大学》里面讲了,“诚意正心”,诚其意才能正其心,什么叫诚意啊,《大学》里面讲了,“勿自欺”,不要欺骗自己,也就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慎独”,“不欺暗室”,等等,这就是我们讲的诚意,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术才能够正,我们学这些东西就是要正人心,正人心首先要正自己的心,正己才能正人嘛,所以先要把自己的心正了,才能够去正别人的心。我们在面临义利之辨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从正人心入手。义和利的分别,马一浮先生作了解释,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他说,“义者,尽其分之所当然”,我是个老师,我把老师的工作做好了,那就是尽了义,我不去考虑别的,你给我多少钱,我去做多少工作,你不给我多少钱,我就不去做,或者马马虎虎应付应付,我们现在这样的老师不少啊。所以义是要“尽其分之所当然”,做父母的,应该尽其所当然,做子女的,应该尽其所当然,做学生的应该尽其所当然,做老师的应该尽其所当然,这是“义”。“利”呢,“利者,求其私之所欲得”,追求私人想得到的,所以“义利之辨”,即是“公私之辨”,我们过去老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其实“存天理,灭人欲”也不是理学家们提出来的,《礼记·乐记》里面就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礼记·乐记》里面的“存天理,灭人欲”是要求我们礼教中的乐教要引导人们存天理,不要引导人们人欲横流。所以他提出来我们的乐教,也就是我们的艺术教育吧,或者说美育教育吧,或者再窄一点儿,音乐教育吧,不要让我们的音乐教育弄得大家昏昏沉沉的,要有一种振奋,有一种向上的追求,有一种心情的和谐调试,所以他提出要灭人欲,尽天理。宋明理学家借用了这个话,借用这个话的核心也是公私之分,人欲是私,天理是公,我们以前常常把理学家的这句话说成是禁欲主义,扼杀人的欲望,其实理学家讲得很清楚,如果是合乎大家的利的,则不是人欲,而是天理。所以天理人欲之辨,或者叫义利之辨,其实就是公私之辨,为公还是为私。第二条就讲“辨义利”,第三条,“慎言行”,言行要谨慎,把这一条和前面两条联系起来分析,他说“人心所存者,不敬则肆。”他说人心所存啊,不是克念作圣啊,就是罔念作狂,不是敬就是肆。“其所由者,非义即利”,他要是为了义,他就敬,他要是为了利,他就肆。这是在你的心里面,表现出来呢,“不出言行二端”,离不开你的言语和行为。所以你一定要通过他的言行看出他心中所存的是“义”还是“利”,是“敬”还是“肆”。所以一个人的言行非常重要,通过他的言行可以看出一个人在想什么,所以他把这个提的很高,他说“言行者,君子之枢机”,言语是一个人的开关啊,开关一发的话,则“荣辱之主也”,我们现在学者也讲进行荣辱观的教育啊,什么叫荣,什么叫辱啊,你为了“敬”,为了“义”就是荣,你去“肆”,为了“利”,就是辱。他引用了《论语》里面一句话,“言忠信,行笃敬”这句话可以说是“入德之门”,亦为“成德之要”,可以“终身由之而不尽”,可以终身按照这个教导去做而没有一个尽头。所以“言忠信,行笃敬”这是我们修养里的最基础的。我又想到了朱熹,朱熹讲,“所以立身行己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立身行己是对自己而讲,应事接物是对外来讲,他说诚是什么,不自欺,“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不自欺,也不去骗别人。“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一个是对自己,一个是对别人,都是从两个方面来讲。他说敬只是个“收敛畏惧”,不放纵。诚呢,只是个“朴质切实,不轻狂”开始的时候,要时时地警惕,要控制自己的言行,可是坚持的时间多了以后,习惯成自然,言行都不会放纵。如果说再简单一点的话,他说“诚”啊,只是一个“实”,“敬”只是一个“畏”,所以他说“学者之心,大半当以诚敬为主”,诚只是去了许多伪,敬只是去了许多怠慢,所以我想德目可以有很多,但是一个人一生奉行“诚敬”这两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作为自己一言一行的指导,那么这个人就可以成为一个圣人,很多的德目最核心的就是这两个。所以《中庸》里面谈了多少个“诚”啊,《中庸》里面,除了谈“中庸”以外,很重要的是谈“诚”。至诚之不息啊,至诚是可以感动天地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出来,你要真是真心诚意的,那么会感动所有的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