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楼宇烈:现代中国人能从四书中学什么?(3)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大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儒家常常把一个圣人比喻成什么呢,《孟子》里头就讲到这个话,一个人具有仁和智两个品格的话,那就是一个圣人,既仁且智。那么什么叫仁,什么叫智呢,《淮南子》里面有一句话,说遍知万物,他的知识非常丰富,天文地理,没有不精通的,遍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知道做人的道理,不可谓知,这个人不能称为知,他有好多好多知识,但他就是不知人道,那他就不能称为智。下面这句话,遍爱万物而不爱人类,不可谓仁。万物你都很爱了,就不爱人类,就不能称作为仁。所以仁和知都是和人有关的,要懂得人道,要爱人类。我们现在很多人呢是遍知万物不知人道,也有很多人呢去爱护所有动物就是不爱护人自己,所以你说要成圣不可能了。仁和智大家都知道一个最普通的说法,叫做“仁者爱人,智者知人”。这对不对呢,当然也是对的,但这是不是一个最高的境界呢,不是,在《荀子》这部书里面呢,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孔子坐在屋里,他的弟子子路来看他了,孔子就问他,何为仁,何为知,子路说仁者被人爱,知者被人知,孔子就跟他说,可以为士矣,称得上是一个读过书的人了,知书达礼的人了,仁者要被人爱,知者要被人知啊。子路出去了,孔子的另一个弟子自贡进来了,孔子还是问这两个问题,自贡回答,就是我刚刚讲的,“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孔子说可以为士君子矣,可以称得上是士里面的君子,所谓君子在这里是跟小人相对,这个君子和小人相对,在古代有两个意义,一个是身份来讲的,一个是从道德意义来讲的,君子是遵守道德的,小人是不遵守道德的,这里面的士君子,是读过书里面的有道德的人了。自贡出去了,颜回进来了,孔子还是问他这两个问题,颜回怎么回答的呢,颜回说:“仁者自爱,知者自知。”一个自爱,一个自知,孔子听了以后非常高兴,称赞他,可以为明君子矣,不是一般的君子了,明君子,通透,把道理都认识清楚了,通透,看明白了,都看明白了,真正明白了,所以仁和知都包含三个意思,自爱,爱人,被人爱;自知,知人,被人知。最高的是要自爱和自知,所以我们修养,要修养到自爱和自知,人贵有自知之明啊,所以我们很多的痛苦就来自于我们没有自知之明,没有自知之明就不能够安本分,有自知之明,知道我现在能够干什么,应该干什么,而不是幻想着去干我不能干的、我做不好、做不到的事情。所以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够自知比知人难得多啊,所以《老子》里面讲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你能够看清楚别人,这说明你智慧比别人强,只有看清楚自己才算一个明白人,能自知才是明,知人只不过是个智。所以同样地,自爱,就是要战胜自己,不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情,要自尊自爱,我们常常讲。老子也讲过这样的话:“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你能够打败别人说明你有力,不过如此而已,只有能够战胜自己才能够算是真正的强。所以我们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自爱自知,自爱里面有一个自尊,如果我们拿这样一些品格来检查一下我们自己,检查检查社会呢,可能会感觉到我们现在的社会太缺乏自爱了。我们很多社会上流传着,我们现在是“笑贫不笑娼”啊,丢失了自爱啊,为了获得利益可以忘掉一切,采用一切不正当的手段,没有一点羞耻心,没有羞耻心就没有自爱。所以在一个人的修养里面,羞耻心是非常根本的。《管子》里面就提到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个支柱啊。你缺了一个支柱这大厦就要倾倒。所以我们通过学习经典,核心的东西是要来修身养性。《大学》的根本结构就是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里的中心就是修身,它里面讲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最终都是落实到修身上去,身修好了,才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大学》里面,是把修身的功夫和建功立业的事功结合起来,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内圣”和“外王”两个方面。修养并不是为修养而修养,我们修养最后也是落实到我们的事功上面去,要建功立业,所以我觉得,我们读书会学习最好的次序就是《中庸》里面提到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学要博学,博学从某种意义上讲要多多地学,但是只是多多地学,也不行啊,我们还要审问,法院里里面审问案子“审问”这两个字就是从这里来的。审问就是有疑问要问清楚,你学了以后有很多的疑问,这些疑问你一定要去搞清楚,搞清楚了以后还不够,你要去思考,没有思考你会很茫然,所以《论语》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你光学,你不思考,你没有问题,就会变成盲从,他怎么说你就怎么做,这就叫做迷信,所以佛教禅宗里面有一句话就叫做“有疑才有悟”,大疑才有大悟,小疑是小悟,不疑就不悟,不悟就变成了迷信。所以思考就是说你要有问题,然后来思考,思考以后还不够,还要明辨,辨别,你要辨别是非,辨别该怎么做不对,怎么样做才是对,最后一定要落实到行动,实践。所以学、问、思、辨、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的次序,而学最后一定要落实到行,所以《荀子》里面也有一句话,“学而至于行而止也”,学了一定要达到去做,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知行合一”。所以修身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把你明白的做人的道理落实到你的日常生活里面去,一定要把它落实到生活当中去,这些道理才有生命力,否则就不过是知识而已,在儒家里面就讲“下学上达”,上达什么,上达天理,我们宇宙的道理,人生的道理,当我们明白了这些宇宙的道理,人生的道理,还必须要落实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这就是“下学”,在我们的生活中间,我们也要不断地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所以要“上达”,“上达”一定要落实到“下学”,“下学”一定要落实到“上达”,这两个方面一定要结合起来。我们看最重要的,学习就要落实到我们的身心里面去。
    近代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学者,叫做“马一浮”,我们称他为中国最后一位理学家,我曾经写过一篇介绍马一浮先生的文章,他是中国最后一位理学家,如果我要跟他比,那他是真正的学者,我们自己就什么也不是,为什么这样讲呢,他真遵守“礼”,他坚持这一条,《礼记·曲礼》里面的话,他说礼啊,“礼闻来学,未闻往教”,礼啊,只听说过你主动跑过来向我求学,没听说过我跑过去主动教你,于是当年,竺可桢,浙江大学的校长,中国近代第一桥梁专家,竺可桢先生当浙江大学校长的时候专程去请他,因为浙江大学在杭州,马一浮先生就住在杭州,专程去请他,你到我们学校来讲课吧,结果马一浮先生搬出这两句话“礼闻来学,未闻往教”,我不能去,去当老师。让他们找我来学,我不能去,那么遵守礼,理学家嘛。当年我不太明白,怎么老顽固啊,慢慢地,我想明白了,他这个有道理,所以我们在他面前都要汗颜,我们现在差不多都主动去跟大家讲,今天我也主动跟大家讲,就没有守礼,当然时代不同了,我们也可以方便法门嘛,变通变通。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它讲了非常重要的一个道理,《礼记》的这句话讲了非常重要的一个道理,学习一定要有学习的主动性,那你对他讲才是有效的。他根本没有想要得到,你去给他讲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今天我来讲我还是冲着大家来,所以我才来给大家讲,还是守了礼的。如果大家不是自愿来,我跑到这个地方来讲那就是对牛弹琴,说对牛弹琴大家不要生气啊,对牛弹琴是批评那个弹琴的人,你怎么不看对象你就弹呢,所以大家不要以为对牛弹琴是在讽刺那个牛啊,对牛弹琴是在讽刺那个弹琴的人,你怎么不看对象你就弹呢。所以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论语》里面才有这样一句话啊,叫做“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们常常讲启发,启发不是随便乱启发啊,要他胸中有这个要求,逼得他不发出来是不行的,这个时候你给他去说,他才能够受益啊,他根本就没有这个要求,他不愤,也不悱,你非得要启发他可能吗?所以一定要等他“愤”,等他“悱”,这个时候启发就有用了,所以学习最重要的是主动性。光有主动性够不够呢,还不行,还要能够融会贯通,不要今天我给你讲了一,你就知道一,明天给你讲了二,你就知道二,那我要让你知道十,那我得讲十次,我要让你闻一而知十,那才行。所以《论语》里面接着这句话下面就说:“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什么意思啊,我给你讲一个方的东西,有四个角嘛,方的东西有四个角,我给你讲一个角你应该也知道其他三个角也是这样啊,结果我给你讲了这一个角,结果其他三个角是怎样的他不知道,这样的学生啊趁早别教了,因为他不能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去融会贯通,所以叫“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不复矣,就是我不再教了,所以学习一定要有主动性,发挥他的能动性,融会贯通,那么才有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