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探秘古琴:千年古琴深圳遇知音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深圳商报 newdu 参加讨论

    


    

    

    
    

    来深展出的元代古琴。
    

    

    
    

    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铭的“松石间意”琴创下1.36亿的成交纪录。(资料图片)
    

    

    
    

    此次来深展出的古琴“石涧敲冰”。
    

    
    

    “松石间意巴蜀地区典藏古琴精品展”正在深圳博物新馆举行,43床古琴引来众多参观者。
    

    
    

    “巴蜀地区典藏古琴精品展”上展出的“松石间意”。
    近几年,传统文化伴随着“国学热”在各地风生水起,“复归”古人“琴棋书画”的生活方式成为不少现代人的理想追求。“琴、棋、茶、画”成为时下热门收藏品,尤以古琴为之最。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收藏古琴时,不仅要考虑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掂量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唐琴”难觅其踪
    “琴”居列四艺之首,以其历史悠久、内涵高雅的特质备受青睐。烧一壶清茶,弹一首好琴,成为人们修身养性,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独特方式。郭学雷介绍,古琴一般分为三档,高档琴为唐、宋、元琴和明代皇家宗室制琴。由于留存凤毛麟角,一旦在市场露面,就受到藏家追捧,价位动辄数百万、数千万元;明代文人制琴作为中端品种,尚有一定数量遗存,价位在百万元区间居多;清和民国时期的古琴因品质远逊、数量较多,价位相对较低。
    “古琴没有固定的市场价格,不像一般的书画处在某些明确的价位之间。可以说,每一床古琴都是不同的价格,在市场上也很少见得到。”深圳市荣峰拍卖行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京表示,自古流传下来的古琴并不多,愈加显示出古琴的稀贵性,因此也鲜有人收藏丰厚。
    “古琴收藏炙手可热,但目前真正具有收藏意义的古琴存世量极其稀少。古琴拍卖价格的大幅攀升,和其数量稀少密不可分。‘唐琴’、‘宋琴’极其罕有,通常我们见到的都是明代以后的琴。近些年比较有名的古琴拍卖要数收藏家王世襄的旧藏唐代‘大圣遗音’琴,2011年这把古琴在中国嘉德春拍上以1.15亿成交。”张京介绍,迄今拍卖最贵的古琴则当属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铭的“松石间意”琴,2010年此琴以1.36亿元刷新古琴的世界拍卖纪录。
    张京表示,有行家在考察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馆藏机构及多个地区的私人收藏后得出结论:目前存世的包括民国在内的古琴数量应不会超过2000床,“其中,最为珍贵的‘唐琴’更是难觅其踪。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郑珉中统计,全世界收藏的‘唐琴’仅18床,中国藏17床(台湾和香港各藏1床)、美国藏1床。而且,这些琴多藏于博物馆,私人手中仅有5床。”
    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正好是十周年。对于古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京认为,这对古琴的市场价值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跟收藏价格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对古琴价格影响不大。即使没有列入,古琴依然非常贵重。”
    名人使用增添附加值
    除了材料、年代和制作工艺之外,哪些因素左右古琴价值的高低呢?深圳古琴演奏家吴启予认为,材料制作是古琴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鉴别一把古琴是否具有价值,还得看它的‘质’、‘漆’、‘纹’。首先,可从琴背龙池、凤沼看出琴的内腹木质的老化程度。现在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是说用老房子里的房梁木做出来的古琴质地上乘,‘棺材木’也不错,还有杉木、百年桐木做出的古琴同样很好。总而言之,一定是要上了年份的古木做出来的古琴,才能具备松透圆润音质。此外,古琴的外观、缎纹、音色、制作工艺也是决定古琴价值的因素,比如一般工匠做的琴,外观比较粗糙,而具备一定水准的专业制琴师做的琴,外观打磨出来非常光亮,极具收藏价值。”
    郭学雷表示,古琴是多项艺术的综合载体,涉及木材、髹饰、断纹、音质、品格、造型美学等方方面面。鉴定古琴比鉴定其他艺术品难得多。古琴界对于琴的断代,有“唐圆宋扁”之说。唐代古琴大气雄浑,制作棱角圆润;而宋琴端庄秀美,线条简洁流畅。但是,仅凭借形状、老化程度等对古琴进行鉴定,未免显得太过片面。
    郭学雷认为,事实上,目前市场上所谓好的古琴或多或少是名不副实的。他说:“真正的传世古琴是有限的。从历史角度讲,年代比较久远,古琴价值会更高。唐以前或唐代的古琴都已经是凤毛麟角了,而流传下来的少量‘唐琴’可能还有弹奏功能,但更早出土的古琴文物里,基本只是一些琴的残件,只能提供一些琴身结构、形制特点或材料成分等供后人研究。”
    郭学雷强调,琴与人的关系是古琴价值另一重要体现,“名家收藏与制琴对古琴的收藏非常重要。历代名人品题、制作或者是把玩过的琴,其琴的造型、工艺和用的材料都有它的珍贵之处,如有漆镶螺钿、金徽、玉轸等。此次深圳博物馆‘松石间意巴蜀地区典藏古琴精品展’展出一床古琴是经北宋诗人苏东坡鉴赏过的,广州博物馆有一张古琴经考证与唐代诗人韦应物有关,还有古琴珍品与广东明代大儒陈献章有关。正因为古琴与这些历史名人的传世佳话,才经由他们的使用增加了古琴附带的价值。”
    藏琴更要“润琴”
    对于有兴趣学习、收藏古琴的入门者,吴启予建议正确地选择琴,而不是盲目地追逐价位。她说:“现在古琴的价格从低到高都有,如果是真心喜欢,建议选择中档次的琴,一般价格在5000至10000元之间,因为这个价位的琴质量不会太差;低档次的琴一般做工太差,气味难闻,而高档次的琴对于初入门者而言价格偏贵,而且也不适合未达到相当的层次境界者使用。”
    在古琴的保养方式上,吴启予认为,首先一定要将古琴置放在干燥的环境之下,防避潮湿;其次要使用琴罩,保持古琴的洁净,以免琴身沾上灰尘;再者要经常用一些琴膏或油膏润琴,比如常用的便是用凡士林擦拭琴身。
    此外,吴启予还强调,珍护古琴更重要的是需要人去“润”它,“所谓‘润’,用通俗的话讲即是要经常去弹奏,弹久了以后琴的音色会越来越好听,人与琴之间由此亦产生了默契,所以新琴一般需要放上三年以上的时间,它才会奏出饱满圆润的音色。”
    千年古琴深圳遇知音
    由深圳博物馆联合四川博物院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推出的“松石间意巴蜀地区典藏古琴精品展”正在深圳博物新馆展出。43床唐、宋、明、清之名琴珍品甫一亮相,即刻引来观者无数,尤其是周末,博物馆门前排起“长龙”,千年古琴在深圳得遇知音无数。
    土生土长的华夏乐器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代表了古典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叶杨认为,3000多年来,古琴艺术在经过了公元7、8世纪的高峰,16、17世纪的深化,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的衰微,在20世纪80年代,终于进入了复苏的时期。
    谈及古琴的定义及起源,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表示,古琴是“土生土长”的华夏乐器,“原名为‘琴’,古称瑶琴、玉琴、七弦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古琴’是现代人的称法,现代人之所以称之为‘古琴’,是因为在古琴产生之后,有很多的其他乐器也以‘琴’字冠名(如胡琴、扬琴、马头琴以及钢琴等),为了严肃它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的正宗地位,现代人才把它称之为‘古琴’。”
    盛建武认为,古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完善的琴应该是西汉以后发展形成的,而在东汉蔡邕至曹魏时期的“嵇康之时”应是古琴乐器走向完善成熟的时期,“虽然古琴在古代很受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但是在当代,相对于流行音乐来说,人们对古琴的了解却显得极为有限,对古琴复兴的意义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深圳博物馆馆长叶杨表示,深圳博物馆举办“古琴展”是希望向市民展现中国3000多年的古琴文化。为了让参观者能细细体味古人抚琴时的幽雅景致,博物馆特意把部分场地布置成琴室的环境,并安排多场古琴演奏示范及讲座,观众可以聆听上古遗音,在轻音缭绕中感受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生活。
    位居四艺之首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此次共有20余床古琴亮相,时代从唐至清,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琴的演变轨迹。该馆副馆长柳春鸣介绍说,古琴蕴涵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和文人精神,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寄情山水的乐器,位居四艺(琴、棋、书、画)之首。魏晋嵇康《琴赋》云:“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琴乐是古典音乐艺术的至高表现,以其优雅的音色涤凡俗之心,养浩然之气;琴身是工艺美术的精致体现,集斫琴、漆灰、书法篆刻艺术于一体;琴道是文人修身的方式,将人的感性和理性透过音乐的诠释升华至“悟”与“道”的哲学高度。
    柳春鸣表示,古琴比钟、磬、笙产生得晚,与瑟同时期。在2000多年前,人们对古琴表现力的激赏就已经超出于其他所有乐器,以至于尊崇到了“神化”的地步。古琴是世界古代轴心时期文明中唯一存活、发展至今的艺术,历代以琴为中心的动人故事、传说十分丰富,这种文化现象也是其他乐器所没有的。
    柳春鸣说:“在古代,弹琴(古琴)、弈棋(多指围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而‘琴棋书画’中,又以‘琴’为尊。古琴除了用于消遣娱乐之外,更重要的是,古琴历来被视为修身养性的必习之物,是历代士大夫和文人骚客们身份的标志。在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中,古琴代表着和谐理性、载道养身,倡导人们积极入世,偏重伦理。因古琴的韵蕴、意境与儒家所倡导的思想大体一致,故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中,古琴一直伴随着儒家文化走到今天。”
    不单单是乐器
    “古琴是一门古老乐器,但他的意义又不单单是乐器而已。”古琴演奏家姚亮表示,古人对古琴的音很看重。明代的冷谦曾提出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苍、松、脆、滑“九德四芳”的琴音美学标准,“严格来讲,一张琴的音质要达到这么多的美学标准是不可能的,但传世的古琴大多具备松、透、圆、润的特点。事实上,像‘九霄环佩’、‘枯木龙吟’等传世名琴,都是以其上题文字直接命名,每个文字都形象地形容出各自的音色特点。”
    姚亮说:“在现代,人们经常把古筝误认为是古琴,琴、筝不分,对古琴的了解知之甚少。这一方面是由于古琴自身演奏方式复杂,会演奏古琴的人屈指可数所致;另一方面,古琴在现代社会露脸的机会较少,人们对古琴的了解,仅停留在影视作品中穿插的个把几个镜头的描述,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
    “俞伯牙和钟子期有知音之交;嵇康的广陵散乃绝世之曲;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徐仲和等浙派;苏轼也是古琴名家……”姚亮表示,从古至今,古琴流传着众多感人的故事,人文色彩浓厚,“古琴在现代的复兴,可以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把中国优秀的文化完美展现给世界各国人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