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绍兴记者 史春波 “唐诗之路的申遗要比想象的难得多。”头发花白的竺岳兵像老僧一样坐在书房里,他的背后,挂着一张地图。 它不是藏宝图,而是一张旅游线路图。地图中,如今已隐没于荒草野地的千年古道,曾是一条比如今黄金周还热的旅游热线。 那是中国鼎盛时代的唐朝,以李白为代表的诗人们长袖翩翩,沿江而下,吟着诗,喝着酒,游山玩水,留下了千首唐诗。“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写于此路。 这条路,就是竺岳兵提出的唐诗之路。“西有丝绸之路,东有唐诗之路。”老人如此讲述其意义。 2007年,在竺岳兵所在的县城新昌,率先提出了唐诗之路的申遗;随后,周边地区遥相响应。 但多年过去了,申遗之路依然漫漫,面临曲高和寡的冷落和尴尬。 大师启功也为“浙东唐诗之路”写了首诗 唐诗之路的提出者,就是这个叫竺岳兵的新昌老人。 1979年以前,竺岳兵还在新昌县土产公司负责建设运输毛竹的“毛竹公路”。在毛竹山区生活工作了十多年,他对那里的古今风情、人文、自然地理很熟悉。 结合自小的唐诗修养,竺岳兵发现许多唐诗中提到“水路”,如杜甫在《壮游》里有诗句“归帆拂天姥”等,他的脑子里渐渐产生了一个想法:从慈圣村经茅洋、黄坛、沃洲、兰沿、新昌城关镇到今嵊州接曹娥出杭州湾,可能是古代著名的水上旅游线。 为了验证这一想法,竺岳兵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根据详细地形图,计算了那片地区的集雨面积、河床坡度等等,得出了在古代植被茂密、雨量充沛的条件下,这里肯定是一条水路的结论。 于是,竺岳兵决定“走自己的路”,在51岁那年提前办理了退休,全身心地投入到唐诗之路的研究之中。 为了让自己对李白心中有数,竺岳兵在墙上挂一张图,在上面画出李白的行踪,标注出他一生的行踪。 1991年5月,竺岳兵在由南京师范大学和中华书局联合主办的“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剡溪唐诗之路》,从而正式提出“浙东唐诗之路”。 “浙东唐诗之路”一提出,立即受到学术界、社会各界的重视,并迅速形成共识,认为“浙东唐诗之路”可与河西丝绸之路并列,同为有唐一代极具人文景观特色、深含历史开创意义的区域文化。 著名国学大师、书画大师启功先生特地为此写有一首七绝:浙东自昔称诗国,间气尤钟古沃洲。一路山川谐雅韵,千岩万壑胜丝绸。 千年古诗路,如今想申遗 寒冬时节,走进山城新昌,能感受到一种唐诗的热流。 民众齐聚在江边,公园,吟诵唐诗;有书家摊开了万米长卷,书写唐诗;来自全国各地的驴友也慕名来探访唐诗之路的遗迹。 “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中,县城里的居民渐渐明白,新昌是唐诗之路的一个重要路段。 这一切,都是为了为申遗预热。 近年来,浙东唐诗之路所经之地各市、县,纷纷要求申报世界遗产。 竺岳兵的家乡新昌,敏锐地嗅到了“机会”。像大运河申遗、丝绸之路一样,2007年,新昌率先成立了“浙东唐诗之路申报世界遗产领导小组”。 2008年5月,上虞市成立了“浙东唐诗之路申遗联谊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惟一授权使用其标志的《中华遗产》,用60个版面,反映了唐诗之路上的山水人文底蕴,为申遗做了先期工作。 有专家认为,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具体评定标准,“浙东唐诗之路”有七项标准符合申遗要求,分别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中国山水画的发祥地、佛教中国化时期的中心地、中国佛教化时期的中心地、道教巩固充实时期的中心地、中国书法艺术的圣地以及士族文化的荟萃地。 目前全球只有两条“路”申遗成功 虽然有政府的热心推动,有民众的期待,有专家的认可,但是申遗之路充满艰难。 “以前没想到有这么难,全国有多少在申评啊。”当地一位官员感慨说。 据悉,截至目前,全世界作为世界遗产的“路”,还只有两条,一条是日本的纪伊山地的圣地和参拜道;一条是西班牙与法国的圣地亚德孔波斯特拉的巡礼道路。 “从学术方面,新昌对唐诗之路的研究工作已经较为完整,但是如果没有实际的,那就是空对空了。”当地一位官员认为唐诗之路必须走进现实,这对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才有根本的意义。 新昌县委常委潘启富透露,新昌将于明年启动规划“天姥山古驿道”计划于2014年启动建设,恢复景点游览和配套设施。 这条古驿道由会稽山逶迤而来,从嵊州黄泥桥入新昌境,再从新昌旧城东门直至天台县界,穿越新昌县境内的古驿道全长约45公里。 当然,申遗是项巨大的工程。“申遗首先要通过省里和国家的审核,每年中国只有两个名额,国家审核通过后,就需要到国际上去申请,一般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联合国相关组织就会将材料发给世界各地的理事,会出来一个基本结论。”竺岳兵介绍说。 “太难了,就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显然,只靠新昌一个县城的力量,肯定是完不成的,希望省里有关部门能协调形成合力。”当地一位官员如此表示。 有专家认为,申遗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不能为了申遗而申遗,不能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而改变项目本身,不能为眼前的利益放弃标准,要根据相关法律规划指导建设和开发,要重视省里、市里、县里所有的遗产保护工作,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府的管理力度,这才是申遗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