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十句话教你读懂孔子的“学”(2)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中纪委网站 佚名 参加讨论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孔子认为,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可以说是好学了。不求饱足舒适的人,是因为志在学,无暇顾及这些,所以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是不改其乐。
    
    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资料图 图源网络)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思齐是希望自己也想同贤者一般,内省是害怕自己也有此不贤,可见在孔子看来,人与人之间相处,无论其人贤或者不贤,都是对自己有益的——只要去思齐去自省,而不是见贤而忌惮、见不贤而讥讽。正如孔子曾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选择优点来学习,看出缺点而改正。上文所言“就有道而正”,也是一样的道理。
    7、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这句话列出了孔子认为的四等“知”:生来就知道为上等,学习然后知道是次等,遇到困难再去学的再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的那就是最下等了。无论是道还是艺,对于世人来说,有先有后有难有易,不能因为遇到了困难就不去学了,而应该勤奋为学、不要等到遇上困难了再去学,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不能生而知之,但都可以学而知之。
    
    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资料图 图源网络)
    8、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上文中说孔子认为生而知之是上等,当时就有人认为孔子就是生而知之的。但孔子自己却不这样认为,所以在这里就直截了当地说明:他是爱好古代文化而勤奋敏捷地去求得来的。也就是说他应当是学而知之。孔子之学,特别注重人文,注意从古代历史、古代文化中汲取知识,比如他说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从另一方面说,孔子传授知识的范围主要是在人道方面,包括做人和从政的道理,而这些又都是通过学习古代的典籍去完成的,是他“好古”所得的。推己及人,为学者应当勤奋为学,学而知之。
    9、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
    孔子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为学:做学问好像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生怕丢掉了。正所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学问是无穷尽的,汲汲终日,还担心赶不上,因此要珍惜时间,不要蹉跎终日;赶上了又担心丢了,因此要时习之、温故之。从中可见孔子认为为学应积极、对知识的渴求应强烈。
    10、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这是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早晨得知真理,当晚死去都是可以的。人生大道亘古而来,贯穿古今,千秋万代不曾变,可以说今天你如果“得道”,那你所得之道是千万世之道。人固有一死,若能求得道,那是“苟得闻之,则生死无憾”了。这是感慨,也是警策,警策世人应当汲汲以求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