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百姓,仕途坎坷 黄庭坚 与黄庭坚过人的才华相比,他一生的仕途极为黯淡,这除了时运不济,他的性格是主要原因。最初苏东坡在读到他的诗文后就曾预言:“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莫能用也。”事实证明,苏东坡的眼光相当犀利。 黄庭坚中进士后被授予的第一个官职是叶县(叶,古音“射”,今河南叶县)县尉,负责地方治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这个差使放现在是个肥差,可对黄庭坚来说,每天应付繁杂的公务,周旋于官场的倾轧,让他不胜其烦,感慨“官如元亮且折腰,心似次山羞曲肘”。此后黄庭坚又曾做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知县,当时朝廷颁布征收盐税的政策,税额与政绩直接挂钩。其他县都争先创优,黄庭坚却为“穷乡有米无食盐,今日有田无米食”而苦恼,结果因为执行新法不力,被降职到德州德平镇(在今山东)。当时德州通判是赵明诚(李清照丈夫)的父亲赵挺之。两个人刚见面时,关系还相当不错,毕竟都是文人,共同语言比较多,但不久他们就在执政上产生了分歧。赵挺之想遵照上级指示精神,在本镇推行“市易法”,而黄庭坚却以“镇小民贫,不堪诛求,若行市易,必致星散”为理由,多次提出反对意见。自此,俩人埋下了不和的种子,到赵挺之登上宰相之位时,黄庭坚吃够了苦头。 黄庭坚当官不得领导喜欢,关键在于他总是坚持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施仁政,抚黎民,建功业”。例如他在《虎号南山》中,对虐民的苛政就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流民叹》则描述了河朔、京师一带连续地震,震后又大涝,导致数万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这些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仁政爱民也成为他从政的核心理念,他曾摘取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戒石铭》中的四句:“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来勒石自警,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宋哲宗即位后,黄庭坚被召为校书郎,负责撰修《神宗实录》。因为工作出色,被提拔为起居舍人,三年后出任宣州知州。只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正是这本《神宗实录》,给他惹上了麻烦。 北宋中期以后,朋党之争呈愈演愈烈之势。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后,在章悖、蔡卞等人的带动下,所谓的“绍述派”开始清算“元祐派”,黄庭坚躲着中枪,被划人元祐一党。负责审查的蔡卞鸡蛋里挑骨头,从《神宗实录》里搜罗出了千余条内容,认为是对神宗的诽谤。于是皇帝下诏,令黄庭坚入京,接受审查。 《宋史·黄庭坚传》里记载了这次“文字狱”的审讯情况。经史官们反复考查核实,仅剩下32件琐碎的表述还有待查清,其中黄庭坚所写“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成了首要的问题,罪名是“大不敬”。所谓“铁龙爪”,是熙宁年间太监李公义设计制造的一种疏浚河道的工具,用它在河中挖掘泥沙,效果很差,劳民伤财,所以黄庭坚才有此记述。面对气势汹汹的诘问,黄庭坚淡定地回答说:“那时我正在北都任职,这件事是我亲眼所见,确实像儿戏一般。”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甚至连过堂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 结果事实没有成为问题,态度倒成了最大的问题,他因此触怒了皇帝,被贬涪州别驾,安置在黔州(今四川彭水)。 贬谪的诏书下达,左右的人都哭泣起来,黄庭坚却神色自若,倒头便睡,睡得还格外的香。旁人看他喜形于色,好心地提醒他说:“黔州乃是蛮荒之地,少有人烟,凡遭贬此地者,皆水土不服,不病即亡,你不仅不担心,还很高兴,是什么原因?”黄庭坚回答说:“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浮生若梦,来去无迹,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 即使被流放到了大西南,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于是再被移至戎州(今四川宜宾)。黄庭坚淡然处之,只是一身正气的他对官场已不再抱有希望,他取别号“山谷道人”,将更多的精力寄托在诗歌、书法、禅学修养等雅好上。从此,中国的历史上,少了一位为民请命的清官,多出一个在艺术领域纵横捭阖的大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