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开元二十四年科场“两李事件”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汗青网 科举轩 参加讨论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省试的主考官是考功员外郎李昂,这位李大人性格刚毅,“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对于当时科举考试前的不正之风,他当着众多考生的面,公开宣布:“文章优劣是决定能否录取的关键,确定录取名单的时候,我一定秉公办理。如果有考生胆敢到我这里来走后门,希望我在录取的时候照顾自己,我在这里奉劝这样的人,尽快地打消这样的念头。有人如果对我还是此心不死的话,那我会让他第一个落榜。”
    
    科举考试(资料图 图源网络)
    然而,很快就让李昂遇到了难题。等他激情洋溢地发表了讲话回到住处的时候,家人说有他岳父的邻居来访。既然是岳父的邻居来了,李昂只好请他到客厅,接见了他。但李昂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岳父的邻居李权是来参加这次他主持的考试,李权还毕恭毕敬地交给李昂一封书信,这封信是岳父大人写的,除了问候家里人之外,主要内容是要求李昂在录取的时候照顾李权。没有看完全部的内容,气得李昂的脸涨红了脸,将信扔到地上,大声斥责李权:“荒唐!荒唐!难道我刚刚宣布的话你都没有听见吗?那么对不起了,我只好将你想走后门的事情公之于众了。”
    李昂认为李权是公然挑衅自己,于是命令人带着李权来到贡院前面,将全部考生集合起来,公开了李权请人写信,想走后门的企图。李权这种敢公开自己岳父托人走后门的事情,并斥责李权,没有真才实学才需要走后门来及第。由于是岳父所托,李昂这样做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他的这种不徇私情的做法也得到考生们的喝彩。尽管知道自己错了,李权并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是对李昂进行反击,他说:“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的分量。我从一些人口中对李大人您多少也有些了解啊,您的才学好像还不值得我来托关系、走后门呢!”这些话让李昂感到更加的愤怒,他对李权说:“孔圣人的文章可以说是至善至美的。我自然没有办法跟圣人比肩而立,文章中肯定有不少缺点,但古人说‘瑕不掩瑜’。既然你认为我的文章有很多不足,不妨指出来吧,让我也学习学习。”面对李昂的这种咄咄逼人的气势,李权并没有畏惧,他只是说:“我们改天再讨论”,意思是说,你李昂既然要我挑你文章的刺,那你就等着瞧吧。事情到此为止,李昂好像已经获得了全面的胜利,也赢得了考生的拥护。
    但这件事情并未结束,李权知道自己这次肯定考不上了,就暗中搜集李昂的文章,并专门研究了李昂文章的不足。等到在约定的时间进行会面的时候,李权拱手上前说:“古人说:‘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我的文章写得确实是难登大雅之堂,您的文章是人人皆知,非常有名气,那么我可以对您的文章发表一点意见吗?”李昂十分蔑视地冷笑着说:“为什么不可以呢?!”李权对他说:“‘耳临清渭洗,心向白云闲’是您的诗句吗?”当李昂肯定以后,他接着说:“三皇五帝之时,唐尧年老力衰,已经无力统治天下了,想将地位禅让给许由。可是许由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即跑到河边去洗耳朵。可是,当今天子年富力强,应该没有将天下让位于您的想法吧,那您说‘耳临清渭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传统社会,篡夺皇权是死罪无疑。李昂听到这些话之后,从座椅上弹了起来,脸色顿时变白,额头上冷汗如雨下。对于这种无中生有、无限上纲的无赖“文字狱”式攻击,他气得无言以对。或许是为了替自己辩解,或许是想让皇帝来惩治一下这个狂妄的考生,李昂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成报告,直接呈给皇帝。
    朝廷接到李昂的报告之后,召集大臣对这件事进行了“会议”,这里的“会议”的“会”是集中的意思,“议”是讨论的意思。通过集中讨论,朝廷决定将侮辱考官的李权抓起来,送到有关部门去,追究其责任。与此同时,朝廷也认为之所以出这种事情,主要是由于考功员外郎品位太低(从六品上),用这样级别的官员来主持全国性考试,是无法很好地控制局势的。正是因为有这种认识,朝廷最后决定,科举考试改由礼部主持,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礼部侍郎主持。礼部侍郎是礼部的副部长,他的级别是正四品下,地位明显提高。从这一年开始,科举的常科考试由礼部掌管,组织科举考试成为礼部的主要工作之一。
    以后成为惯例,直到1905年科举废止。主持科举考试官员的品级提高,充分反映了科举考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的提高,也体现了科举考试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因此,开元二十四年的这次科举事件只是偶然发生的,但只是科举地位提高之后,对主考机构和主考官提出新要求的一种体现。
    (作者 科举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