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俊峰 有句话说的好,“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当一个人面临着死亡的时候,他会感到无限的遗憾与挽留,当这个时候他的亲人、朋友围绕在他身边的时候,他总会想交代些什么,把自己的未竟之志传递给后人,让后人继续努力,或是说一些关怀的话,表达对这个世界的不舍,这些话也是值得我们记录与思考的,它会带给我们一些生命的启示。 刘备给刘禅交代了哪些遗言?(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公元223年,白帝城。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后一病不起,最终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这个时候,诸葛亮星夜从成都赶过来,刘禅也陪伴在刘备的身边,面临着自己辉煌的一生,刘备百感交集。显然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刘禅是不能跟自己相比的,一个国家的重担,也许不能放心的交给他。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也许是心中有所不安,他对自己的儿子如此吩咐道: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先说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刘禅在历史上留下来的名声并不好,很多人将他看成昏庸无道的蠢货皇帝,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但是诸葛亮却说刘禅“甚大增修,过于所望”,与我们脑子里的形象显然不一样。刘禅到底是什么样的君主呢?个人认为,他虽然不能和刘备这样的一代英主相比,但估计也不是蠢货,中人以上的天资是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蜀汉灭亡后,他的表现是相当聪明的。向对手投降,并接受了安乐公的封赏,从此“乐不思蜀”。有人就因为这个说刘禅昏庸透顶,实不应该。一个国家已经灭亡了,基本没有兴复的可能,难道他应该成天挂念着故国,像李煜一样表现出来,最后让别人送给自己一杯毒酒把自己杀了吗?从此放弃过去,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平平稳稳,是最好的结果。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的心态调整的非常好,在夹缝中求得了生存。 刘备究竟想要告诉刘禅些什么内容呢?(资料图 图源网络) 那刘备究竟想要告诉刘禅些什么内容呢?总结下来有两个方面。 1、为善。 这是最重要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很有名的一句话了。作为一个将要继位的年轻皇帝,最重要的事情是树立自己的权威,让手下的老臣们信服自己,为自己效力。具体该如何做呢?父皇新丧,当然不是用惩罚树立威信,这只能让老臣们心寒。只有用最大的努力展现自己积极向上的形象,才能赢得大臣的信赖,并让自己的地位逐渐稳固。刘禅这一点做得怎么样呢?我认为至少一开始是合格的。他选择让诸葛亮总览大权,给予了诸葛亮最大的信任。所以朝中臣子的风气应该是不错的。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恐不是虚言。这种风气让蜀汉政权也保持了较强的战斗力,因此诸葛亮才敢放心北伐。 2、读书。 刘备给刘禅的遗言里,开列了许多书单,有儒家经典,也有法家著作,还有历史书籍,这对于一个帝王是相当重要的。儒家经典,蕴含了修身要道,也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精神;法家著作有具体的治术,严格法律、赏罚分明才能维系政府的正常运转,避免政权腐化变质。史书中有国家兴亡的教训,统治者可以直接从中吸取经验,比如积极为政,勿荒忽国事;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轻徭薄赋,重视民生;赏善罚恶,团结群臣……稍微读些历史的人,都会常常想到这一点,以求改变政治风气。 但是这一点,我觉得却是刘禅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刘禅即位数年后,就开始亲近宦官黄皓,与朝政的距离就越来越远了。诸葛亮北伐前上《出师表》,叮咛嘱咐他要“亲贤臣,远小人”,恐不是空穴来风随口一说;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刘禅也许还能控制的住,但丞相撒手人寰后,估计情况就会越来越差,最后造成了国内的动荡。我想如果刘禅有好好想父亲留下的那些遗言,每天花些时间好好读书的话,就会知道适当远离佞臣,花更多的时间励精图治。如果这样的话,也许蜀汉就不会这么早灭亡。当我们回观历史时,也许才能想到,刘备的这番遗言是具有前瞻性的,不仅仅是刘禅需要,也许今天的我们更应该把它当做自己父亲给自己的嘱托,并好好地去做。 腾讯儒学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