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山 《诗经》是古人的二维码 说《论语》之三:为什么“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教子学诗(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孔子办教育,儿子孔鲤应该也是随班学的。但在《论语》中,孔夫子对自己的宝贝儿子,也只有两次单独的训教。其中一次涉及“学诗”,《论语·季氏》篇是这样记载的: 陈亢问于伯鱼(孔鲤的字)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陈亢也是孔门后学,他问孔鲤有无“异闻”,就是问他是否受过老爸特别的“小灶”补习。孔鲤回答:父亲对自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里的“诗”就可以理解为《诗经》,因为孔子整理过《诗经》三百多篇并用作教本。这里的“言”,就是说话,不过不是一般的“说话”,而是“有文化”地跟人说话,亦即文雅地表达心志兼表现修养。“无以言”是说,不会《诗》,在一些重要场合就不能有效地与人沟通,就很可能会耽误事。 《诗经》就像是“外交密码本” 中国古代有一种文体取得的成就,至今令人自豪,那就是诗歌。是啊,多少代人对诗篇创作投入过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啊!然而,若问古人因何而对“诗”发生那样大的兴趣,那一定得从《诗经》在产生后的流传说起。 一位春秋时期的楚国之王(楚当时是被视为南蛮的)对着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尸体,用《诗经》最古老的篇章抒发情怀;一位戎族的首领顺手拈来地念诵《诗经》篇章,为自己辩解;两者都见于《左传》,是《诗经》流传广远的证明。 然而,这还只是引经据典,“诗”的“不可须臾离”还没到“无以言”的地步。要理解当时“不学诗,无以言”的真正意味,请看下面的故事。 唱着《诗经》来谈判 春秋晋国的公子重耳,就是忘掉介子推大恩的那位,流亡十九年,最后一站到了秦国(当时也被视为戎狄之邦)。秦穆公觉得他有点利用价值,想帮他回国,就好吃好喝好招待,外带赠送小媳妇一名。有趣的是,一场帮助晋国流亡公子回国夺权的大计,不是两拨人脸对脸坐在谈判桌子边“谈”成的,而是经由选取《诗经》篇章来歌唱而“唱”成的。 重耳在秦的某一天,秦国通知他们,要举办一次盛大的欢迎宴会。这场合,重耳的人知道,是要“赋诗”的。他的舅舅,陪外甥流亡十九年的子犯,可谓是老谋深算,他自知“赋诗”是自己的短板,于是对重耳说:明天我就歇了,还是让赵衰(“赵氏孤儿”的老祖)去吧。理由是:“吾不如赵衰之文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宋)马和之《诗经图卷》(局部) 在这场宴会中,秦穆公“赋诗”选了一首《采菽》,诗中有“君子来朝,何锡予之”一句,“君子”指诸侯,意思是说:诸侯们来朝拜,应拿什么赏赐他们?秦穆公用此诗,很明显,是要以此表示对重耳一行的欢迎之情。 赵衰一听,马上让重耳还礼,同时也选了一首《河水》(学者认为,就是《诗经·沔水》篇》)作为回应,这首诗中有“沔彼流水,朝宗于海”一句,意思就是:漫漫的河水,奔向大海。赵衰选这一首,也很明显,是借以表达投奔、仰仗之意的。 秦穆公与公子重耳赋诗言志(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来一往,秦穆公一看,对头,这几位主仆还有点意思,值得谈下去!于是赋诗继续。最后,秦穆公赋的诗是《小雅·六月》。赵衰一听,当时就明白了,兴奋地对重耳说:“公子,赶紧下拜!”《六月》是一首表现周宣王北伐玁狁建功立业的诗,秦穆公选这首诗来唱,赵衰看得很清楚,穆公是借此在眉目传情:亲,我要帮你建功立业!这时候,若重耳一方犯糊涂,不明白对方赋诗的意思,那样的话,秦穆公的美意,还有他重耳的好机会,就很可能像一支没有中标的箭,飘过去了。 老话说“福至心灵”,重耳就是。他手下有精通《诗经》的人,是“福至”时他能“接得住”的重要条件。由此也不难理解,生当春秋时期的孔子“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的含义了。 不读诗,不优雅 《诗经》在春秋时期,很像一部贵族之间交流的密码本。懂得它,不仅可通款曲,还能证明一个人的出身教养。你说你是贵族,可我唱一首《诗经》篇章,你却听不懂,那你是从哪冒出来的?这是大不利于交流的,起码在文雅方面先输了一筹!懂得“诗”,能念诵诗篇,是文雅的表现。这成了一种文化崇尚,对后续诗歌文学的发展,其作用不可小觑。 不过,关于春秋时期的赋诗,笔者又想起了大学时期读过的一篇报告文学《希望在人间》,写的是改革开放之初北京牡丹电视机厂创建者的故事。这位创立者,名叫黄宗汉。说他,可能大家不熟悉;说他的兄妹黄宗江、黄宗英,对许多人来说就是如雷贯耳了。 这家人,人文素养极高。《希望在人间》写到:黄宗汉与日本人谈技术引进,日本的企业高层不谈具体生意,跟他谈《老子》《庄子》。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们这位创业者不仅跟他们谈老庄,还谈日本作家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谈那本小说上写的日本在中国建立流亡政府的梗儿。读之令人神往! 黄宗汉(1931-2014),中国第一代文化企业家。1931年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市的一个三代翰林的书香门第。曾担任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顾问,倡议并主持了北京大观园的修建。(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其实也是“赋诗”啊,只不过内容略有变化而已。笔者读这篇纪实性文学,一晃快三十年了,可文中那位文化人在实业场上的矫健,还有他的优雅,一直到今天都印象清晰。 转自丨桃李国学堂(微信ID:taoliguoxuetang)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