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子骞单衣顺亲(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孝是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下意识的行为,并不是刻意追求的一种品格。是我们人类为了教育同类而极力提倡才使这种品格突出出来。实际上真正的孝心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是现实生活中随意出现的行为,并不是培养出来的。有一些人想尽孝都没有条件,比如孔子,不懂事爸爸就死了,他怎么尽孝?十七岁时母亲就死了,他还没有能力尽孝。因此父母健在,有条件尽孝确实是一大快乐。孟子说人生有三乐的第一乐便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父母俱存,便可以尽孝,尽孝本身便是一大快乐。所以有这种条件的人一定要抓紧时间享受这种快乐。 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 孔子弟子中,以孝道著称的是闵子骞,而闵子骞的孝很有典型意义。闵子骞是鲁国人,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是后人称赞孔子“十哲”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大意是孔子说:“真孝顺啊,闵子骞!人们对他父母兄弟赞美他的话都毫无怀疑和异议。”孔子点名表扬自己学生孝道是很难得的。那么,闵子骞的孝道是如何体现的呢?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闵子骞母亲死得早,留下两儿。父亲给他娶后妈,后妈又生两子。后妈对闵子骞和自己亲生儿不一样。给闵子骞的棉衣里絮芦花,不保暖,给亲生儿子絮棉子。闵子骞的衣服看着很厚,可就是冷。父亲以为他装相,便用棍子打,芦花被打出来。父亲再看两个小儿子,穿的棉衣很保暖,于是大怒要休妻。闵子骞给爸爸跪下,为后妈求情说:“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意思说后妈在只我一个人衣单,如果后妈离开则我们哥四个就都要挨冻。后妈受感动,父亲受启发,家庭和睦了。从此继母对他非常好,家庭的最大难题便解决了。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 闵子骞遇到的情况有一定代表性。遭继母虐待,父亲便非常尴尬,他的求情,没有什么豪言壮语,而是最普通的人情:继母在只能是我一个人衣服单薄,如果继母不在我们哥四个都要受难。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简单交代,即闵子骞还有一个弟弟,可能不是单衣。或许家庭生活不宽裕,闵子骞最大,继母才如此。而对他的弟弟还好。如果这样,继母虽不够厚道,但也不是非常刁蛮之人。这样,闵子骞的求情,父亲的宽恕便都在情理之中。其实,人之性情大部分在日常琐事中表现出来。而孝道也在这些细微小事之中。当然,闵子骞的道德高尚,孔子自己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闵子骞便是以德行高尚而被提到的。其他方面的高尚我们便不涉及了。 郭纯假哭与撒饼招鸟 与闵子骞相反,也有伪装孝道来沽名钓誉的。据《朝野佥载》载:唐朝时,地方上奏:东海郡有一位孝子名叫郭纯,母亲死后,哭声悲怆,感天动地,其孝心通于鸟兽,故其每哭之时,群鸟大集。地方官将他的事迹上奏朝廷。朝廷派专人到东海来进行实地考察。使臣到来,在地方官陪同下来到郭纯家。地方官将来意说明,郭纯闻言,三番两次推脱,说自己哭悼母亲,完全出于悲哀,不想让人知道,更不愿意接受朝廷的奖赏。说到母亲时,悲从中来,不禁大哭起来。哭声悲凉高亢,很有穿透力。 不一会儿,令人诧异的情况果然发生了:只见庭院和门外飞来上百只大鸟,还不是一种。有的落到地面,有的落在院墙上,有的在盘旋,也相互鸣叫。但使臣听不明白鸟叫的是什么意思。亲眼所见,不容不信。回去如实奏报,郭纯受到朝廷旌表奖赏,封赏为孝子,免除一切赋税。那时没有电视,如果有,很可能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地方官因教化有方,加官晋级。 后来,有人渐渐知道了真相。原来是郭纯在母亲死后,每次哭时,便在院里撒上饼渣。饼的味道很香,鸟嗅到香味便飞来吃。鸟善良,吃前发出鸣叫声招呼同类来共同享用,于是鸟便越集越多。 每次一哭,便撒饼渣,鸟便前来,几次后,鸟便养成习惯。故一听郭纯哭声,以为又火速招呼它们来用餐,马上便飞来。受到旌表和免除赋税后,郭纯便不再哭了,鸟也就不再来了。 郭纯很高明,他伪装孝道骗取荣誉,同时得到免除赋税的实惠,这可是大实惠!而地方官则通过他来为自己制造政绩,也是一种需要。故这种虚伪造假对于造假本人和地方官都有利,是所谓的“双赢”,但却伤害了社会,败坏了社会风气。一切虚伪造假都可厌恶,都应该被鄙夷,被蔑视,被厌弃,被诅咒,与发自内心的真纯的孝道是背道而驰的,是对孝道的一种亵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