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儒风大家 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培养发展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开启民智,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 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地去追求。 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感悟】大学强调“本末”和“终始”,认为德行的修养需要逐步按阶段进行,并对每个阶段做了具体要求,这些教导是万古常新的。今天我们社会的一些问题追根到底都是因为忽略了修身养德的重要性。培养德行不是标语和口号就能解决的,而是由个体延伸到群体的深入人心的文化自救。 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赏析】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 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而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就会表现为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其实道德修养的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道理。 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感悟】德行并不完全来自人心的自觉,需要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察和认识,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德行。因此儒家多相信人性本善,注重教化。 资料图 图源网络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赏析】由明明德平天下,向个人延伸,最终推到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 而这段话强调从个人出发,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 【感悟】格物致知,诚意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体出发,逐步推向群体,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同心圆向外扩散的秩序,为儒家的德治建构一个体系。 资料图 图源网络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译文】商汤时的青铜器“盘”上的铭文说:“假如能一天做到自我改造、自我更新,就要始终如一,永远保持,做到每天新、天天新。” 【赏析】这的确是个永恒的真理!如果我们能做到不断地自我改进,自我修炼,我们就能成功。这里说的成功是自我感觉意义上的成功,而不是在现实中获得了多少名利的成功。 人生在世,最怕的就是每天都过持续不变的生活,人为什么要修炼?人要修炼的其实是我们的那颗内心,内心强大了,我们才不会感觉虚空,才能更加投入地去做任何事情。 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物质发达,精神匮乏,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感悟】内心永远保持年轻,对新事物保持关注的热情,对内心永远保持克制和反省,才能克服困难,不断进步。通常说老年人容易保守,其实不停学习和修身的人,越老越有德行和能力。尼采说:“不要认为只能在年轻人身上才能找到青春,一些老人的身上也能找到货真价实的青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