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图源网络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赏析】修身在正其心,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而造成“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情况。 【感悟】修身首先要立志,立志之后,心思端正很重要,不可松懈。修身实是大丈夫所为,没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是不行的。 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赏析】在这里,修养自身的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正己,然后正人。 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当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推: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 正因为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家庭和家族),所以才有一个首当其冲的克服感情偏私的问题。 【感悟】今天我们有一句俗语:“庄稼是自家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这和上古的那句谚语有些类似,我们在感情上是有偏私的,但是群体生活需要我们博大胸怀,克服自己的偏私。 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译文】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赏析】所谓絜矩之道,与“恕道”一脉相承的。如果说,“恕道”重点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将心比己方面,那么,“絜矩之道”则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方面。如孔子对季康子说:“当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风吹草上,草必然随风倒伏。”(《论语·颜渊》)世道人心,上行下效。关键是看你说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絜矩之道”。 【感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伦理原则被人称为“黄金法则”,可以为诸大文明共同接受,可以说具有普世价值。 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所以,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赏析】这段话强调以身作则,是对儒学“恕道”原则的阐发,值得推荐给当政为官的人作为座右铭,也可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我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有益参照。 【感悟】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动辄以老师、长者的身份教训别人,慢慢会让人厌烦,如果自己做不到而去要求别人是肯定不行的。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他也很难爱别人;如果他不爱自己的家人,也很难相信他会爱天下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