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黎烈南 苏轼与友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 编者:近日工作渐繁,发文恐有推延,望诸君体谅。今日东坡一典寻求良久,窃以为其讽喻打趣之功已臻化境,此堪力证! 艾子浮于海,夜泊岛峙中,夜闻水下有人哭声,复若人言,遂听之。 其言曰:“昨日龙王有令:‘应水族有尾者斩。’吾鼍也,故惧诛而哭。汝蛤蟆无尾,何哭?” 复闻有言曰:“吾今幸无尾,但恐更理会科斗时事也。” 大文豪苏轼有很多名垂千古的诗歌、文章,不待笔者介绍了。而他的一些寓言,虽然名气不大,却是妙趣横生,使读者感受人生真谛时,时发一笑。 此篇“蛤蟆”出于苏轼的讽刺小品集《艾子杂说》,短短七十六个字,是足令读者且笑且感慨的奇妙小文。为了更深入理解此寓言,先将其大意作一介绍。本文的大意是说: 艾子乘着船,漂浮在大海中;晚上停泊在一座岛屿上。深夜里听到水下有人的哭声,又仿佛听见有人说话,于是细细倾听着。 其中有声音发出来:“昨天龙王有旨:‘凡水族中有尾巴的皆斩首!’我是一条鼍(扬子鳄)啊,因为怕被杀头而哭泣。你,一只小小的蛤蟆,没有尾巴,为什么哭呢?” 又听到有声音说道:“我如今幸亏没有尾巴,但只怕龙王再去追究我那一段当蝌蚪时的经历啊!” 蛤蟆与蝌蚪 齐白石(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本文中的艾子(苏轼自指),有过不少艰难痛苦的人生经历。从文中提到的“艾子浮于海”的情况来看,此作应写于他最后被贬海南岛的日子里。 在海南岛生活的岁月中,六十多岁的苏轼反思着他的人生历程——其间,一段经历使他永生难忘。 在被茫茫大海包围的岛屿中生活的作者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一次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中。这段经历,恰与作者被贬海南昌化军的社会背景有关。 时当宋哲宗绍圣(公元1094—1098)年间,在激烈的党争中,重新登上朝堂的变法派大肆驱逐元佑党人,清除异己。 “龙王有旨:‘应水族有尾者斩’”,正是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斗争。 毕沅《续资治通鉴》记载,绍圣四年二月,宋哲宗下令追贬宰相司马光、吕公著等重臣,有大臣借机上言:“司马光、吕公著诋毁先帝,变更法度,罪恶至深,及当时同恶相济、首尾附会之人……亦当量罪示恶。” 因此与宰相司马光有关的的三十一人,都被贬官。苏轼也被贬向海南昌化军。 知道了这样的政治背景,就不难知道作者此寓言的真实用意。文中提到的蝌蚪小尾巴,就隐指政敌攻击的所谓“首尾附会之人”的自己。 苏轼与司马光的政见略同,当然被视为“首尾附会之人”;如果说,宰相司马光相当于那“鼍”的话,作为翰林侍读学士的苏轼就相当于司马光的“首尾附会”之“蛤蟆”了。 蛤蟆与蝌蚪(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可见这“蝌尾”隐含着那场残酷的政治迫害事件!用蝌蚪尾巴来隐现一次复杂而又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真是简洁幽默极了! 不过,本文的妙处,并不完全在他以隐晦的笔墨描写了当时的现实,而且还在于他还以超越时空的笔墨,勾勒了一幅封建专制迫害的象征性图画。 其中有些词语,值得格外品味。先看那个“族”字。这个字,能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众所周知,统治者内部的斗争,往往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拼杀,必将对手一网打尽而后快。本文中“水族”之“族”字,就透露了这个消息。 一提起“族”字,令人难免想起“九族”、“灭族”、“非我族类”之类的字眼;而苏轼这篇小文中的“水族”字,虽然所写为海底世界的“灭族”事件,但它也恰恰就打下了古代社会各种形形色色之残酷政治迫害的烙印。在古代中国,和苏轼被贬到海南岛时的情形类似的历史大小事件,真是数也数不过来! 一个“族”字,它的概括力量,可谓深广!此外,那个“尾”字,也足令读者感慨无限。作为小小生灵,蛤蟆的生命本来短暂,但它为蝌蚪时曾长过小尾巴这一“历史问题”还是能被加害于它的龙王爷抓住,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苏轼一生写了大量批评时政的诗歌,其中就作为“历史问题”被给以了严厉的追究与迫害。此次被贬南方,就是那些新党人物以苏轼起草制诰“讥刺先朝”加给他的罪名的结果。 读者略微展开想象,可知中国历代政治斗争之一重要法宝,就是追究被害人的所谓“前科”;而这种法宝,直至如今,还被续用不绝,可谓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了! 苏轼文中的尾巴还令人想起一句中国人常说的话:“夹起尾巴做人”。 这句人人皆知的话语表明,我们人人都有弱点,都有不足,将那不大好看的“尾巴”夹起来,乃是我们做人极应注意的。 但是如果时时窥视别人的“尾巴”,并加以宣扬、夸张,乃至加害于人,那就是无耻之尤了。苏东坡文章中的“蝌尾”,令人想起他一生中被人迫害的种种情事,令人扼腕。 而中国历史上多少志士仁人因被迫害所强加的那些“尾巴事件”,更是数也数不过来,令人浩叹不已! 寓言的特点,常是通过动物的故事、动物的语言来暗喻时事。苏东坡此小小寓言的结尾,那蛤蟆战战兢兢的一句话:“但恐更理会科斗时事也。”惟妙惟肖地状出了渺小生灵面临淫威无限的龙王时之担忧、恐惧、战栗心理。 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作者那简洁而又犀利的一句话,早已穿越时空,绘出了漫漫历史中巨大可怕的政治阴影。 东坡在海边,听到了海底有人的声音,已是一奇;声音为海中生物对话,又是一奇;而声音之内容,居然是垂死之前的鼍对于小蛤蟆之哭泣的不理解之语,愈加引发读者的好奇与猜测。 最后蛤蟆解释哭泣之原由的话语,竟然亦是蛤蟆胆战心惊的垂死之音。这一切内容,如此奇妙,又如此震撼人心;东坡的“听力”之不一般,于此可见一斑了。 转自丨“苏东坡传”公众号(ID:zuiaidongpo)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