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孔子的生活 孔子的一生,可以由他在《论语》上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来概括。孔子这句自述话,说的是他的学习,其实也就是他的生活。按照梁漱溟先生在其所作《孔子的态度》上所说:“从孔子的幼年以至于老,无论不惑、知天命等,都是说他的生活。他所谓学问就是他的生活。”由此我们看出,孔子所以由凡人成为圣人的第一个要素就是他能够终身学习,把学问视作生活。而我们现在呢?曾经有一个机构做过一个大范围的读书调查,调查的结论是:“7岁到39岁年龄段的人,年级越小读书越多,40岁到59岁年龄段的人,年纪越大读书越多”,这说明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间年龄段的基本不读书。人的本性并无多少差别,但后来学习不同,造成了差别,甚至造成凡人圣人的差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其实孔子很小就显露了他的好学才能和智慧。由于他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不得不从小就一边干活一边读书。他给人帮忙做丧事,也做过鲁国保管员和管放牧牛羊之类活。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虽然生活贫苦,但他自述十五岁即“志于学”。我们现在的孩子,有的没出生就被他妈妈“有志于”学了,把《论语》、《道德经》、莫扎特名曲录下来,贴在肚子上给他听,生出来由胎教变成幼教,论学习时间要比孔子早得多,但没培养出来一个孔子。原因之一是没有掌握学习之道。管子说“道满天下”,庄子甚至说“道在屎溺”,哪里都有道,自然有学习之道。孔子的学习之道就是不但勤于学习,还善于思考,善于总结。他说:“学而不思则罔”还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孔子十九岁结婚,二十岁喜得贵子。那时候他的学问已经在鲁国很有名气了,鲁昭王专门派人给他送来大鲤鱼道喜。孔子时代,鲁国国力虽然不如以前了,但依然雄居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小部分地域。这么大地盘的国王亲自派人送鲤鱼为辖区一个普通老百姓生子祝贺,可见孔子当时已经人品和学问都明显崭露头角了。 孔子“三十而立”。这个“立”,就是有了人生总体志向。这个志向就是前面说的大同理想。我们常说,“心有多高,路有多长”,志向高下也是凡人圣人的重要区别。孔子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为自己选择了以仁爱拯救国家这样一个崇高理想,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人生如白马过隙,就短短几十年,能做成功的事实在很少。圣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不仅他志向远大,更在于他毕生心无旁骛,只围绕他的志向做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成果。下面我们看看孔子的一生是怎样围绕他的志向做事的。 随着孔子学问的增多,知名度的提高,孔子开始授徒讲学,有了第一批弟子。孔子办学的巨大贡献在于他创立了中国第一所私立学校,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得普通老百姓也有了读书学习的可能。由于孔子学问渊博,又收费低廉,所以很受欢迎。所以孔子的学生中既有卫将军之子弥蔺,鲁大夫锰僖之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这样的官二代,也有深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渊,有家徒四壁采藿而食的曾参。只求尊师重道,不问家庭环境。这是孔子"爱人"教育的首要体现。也是他毕生“行仁”的第一个舞台。 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孔子基本是一边学习一边授徒。这十年,对孔子影响最大的事大概就是他拜访了老子。在孔子34岁时他在弟子南宫敬叔陪同下到洛阳拜访了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术创始人,当时是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居周首都洛阳,时年54岁,可谓见多识广,名满天下。而孔子则是鲁国一个教书先生,其学识只是在鲁国影响较大,尚未形成完整儒学体系。何况我们说做学问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孔子当时居曲阜,一辈子没出过远门,更没到过当时的京城洛阳。可以说时年34岁的孔子除了书本知识并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这两位年纪、学识、地位悬殊很多的学者见面,给孔子的震撼和收获是永久的。《孔子家语·观周》详细记载了孔老的这一次交往:“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宇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矣!及去周,老子送之。” 老子临别赠送了他一段话。这段话和《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大体相同。老子说: “我听说富贵的人是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的人是用言辞送人。我不是富贵的人,只能窃用品德高尚人的名号,用言辞为您送行。这几句话是:‘聪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识见广大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子女的忘掉自己而心想父母,做臣下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老子这段教诲,可谓长者对幼者,老师对弟子的肺腑之言。他看出了孔子学问不错,是一块好材料,但也看出他锋芒毕露,求功心切,所以告诫他要学会“悠着点”,不可居才自傲。实际上老子告诫他的,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就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之与争”。这寥寥数语,大道至简,对孔子可谓醍醐灌顶。我们知道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良师益友,尤其是如果得到高人点拨,更是终生受益,终生难忘。后来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这么评价老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乎?”( 《史记-老子列传》)。孔子这段评价,既反映了他对老子的由衷崇敬,也表明了他开始反思自己以往的知识,不过是飞鸟游鱼走兽之类可以掌握的小道而已,和深不可测的不可知不可言的“龙”这样的大道相比,真是太不足道了。 孔子自周返鲁,不仅大长见识,而且不论个人修养还是学识都大有进步。这个过程,从悟道过程看,就是一个渐悟到顿悟的过程。所以《孔子家语·卷第三 观周第十一》记载:孔子“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后来孔子在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时,遇到很多隐士,无论别人对他什么态度,他都持有深深的敬意,可能就与这次孔老会见有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