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仕途 “五十而知天命”。孔子渴望建立自己的大同社会,渴望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自然不甘于仅仅做一个老师。他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孔子仕途一直不顺。直到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孔子五十一岁是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中都宰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市长。孔子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一年就成绩斐然,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司空是管建设工程的首长;再升为大司寇,大司寇是管司法方面的首长。由于孔子治国初见成效,名声远传。附近国家都要来向他学习。史书上记载:“行之一年,四方则之”这导致了邻近的齐国深深忧虑。当时齐国实力远大于鲁国,齐景公又了解孔子的才能,担心孔子继续执政鲁国会越来越强大,而首先威胁的必然是齐国,所以他听信大夫黎锄建议,要和鲁定公在夹谷开会,希望在会上使鲁国屈服。当时的社会弱肉强食,谁实力强谁就有资格让小国来开会,如果小国不来,他就会以此为理由出兵灭了这个国家。在鲁定公左右为难的情况下,孔子以相礼的资格随同鲁定公参加齐鲁两国的“夹谷大会”,会前 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对这次强弱两国相会做了周密防范,在大会之上,孔子处处“以君子之道辅其君”,完全按照礼数办事,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使齐景公深感理屈惭愧,归还了鲁国的三个城池,创造了鲁国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从《孔子世家》所记的这次大会的情况可以看到,孔子不仅看重礼乐,而且注重文武并重、礼法并重。 这场外交胜利,使鲁国大为振奋,孔子也名声大振,官升兼摄相事,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孔子的事业达到顶峰,他准备以鲁国为平台,摩拳擦掌,大干一番,实现自己的仁政。但是,孔子推行的改革措施一方面触动了国内贵族的利益,加剧了权力集团的矛盾。另一方面鲁国的发展也更加剧了齐国的担忧。齐国知道鲁定公和执政的季桓子喜好美色,而孔子一本正经,就送了80名美女和120匹好马给他们,以离间孔子和鲁国君关系。果然,孔子力劝无效,鲁定公和季桓子还是收了这些美女,终日享乐不理朝政。孔子眼见政治抱负难以施展,愤而辞职。时年公元前497年,孔子五十五岁。《论语.微子》记载:“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从这年起,孔子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漫长的周游列国的生涯。以期找到一个愿意以他的“仁”为纲领的国家来继续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可惜天下乌鸦一般黑,孔子颠沛流离14年,先后至卫、陈、蔡、楚数国,终无果而返。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鲁国大夫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年六十八。孔子的政治生涯到此结束。 以后五年,孔子专心授徒著述,转而文化救国,直至73岁在鲁国因病去世。一代巨星就此陨落。 孔子去世了,但孔子的故事还没有完,因为我们从上面的介绍中还不能看出孔子伟大之处。论官位,如孔子这样做过副总理级别的官中国历史上可以找出数百上千人,论贡献孔子既没有秦皇汉武那样的统一中国叱咤风云,也没有司马迁所著《史记》那样的洋洋巨著流芳千古,他甚至为后人没有留下一本小书。那么孔子何以成为圣人,为万世所景仰?关键就是因为孔子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儒家思想,留下了影响中国人几千年的价值观。又因为孔子的儒家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弟子编纂的《论语》中,所以我们接着要说说《论语》和儒家思想,这是孔子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