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从凡人到圣人——孔子故事的启示(5)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安农国学会 张俊生 参加讨论

    除了这些生活小事,我们再从孔子辞去大司寇这一事件的处置,看看孔子是如何践行“仁”的: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五十六岁辞去大司寇行摄相事,出走主要原因是季桓子和鲁公接受齐国馈赠的宝马美女,并开始沉湎女色,不理朝政了。孔子此前多次试图对此劝阻,但“当此之时,季氏专政,上僭天子,下畔大夫,圣贤斥逐,谗邪满朝。孔子欲谏不得”(东汉蔡邕《琴操》“龟山操”)。作为下级,其实也只能作罢。一般人至多不同流合污,你玩女人我还尽力干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大可不必辞职。孔子选择辞职,说明他看中的不是高官厚禄,而是国王大夫贪图享乐了,他无法干事了,这个相当于副总理的位置对孔子而言就毫无吸引力了。所以他要辞职,另找能让他“行仁”干事的平台。尽管这种选择在名利上他损失太多,但孔子却毫不在意。这就是他在论语中说的:“君子对天下的事,没什么合适的,没什么不合适的,只看是否符合仁义。”(《论语 里仁》)。做官能行仁,就合适,就做,做官不能行仁,就不合适,就不做。一切以是否符合仁义做标准。多么豪气洒脱!
    但子路真催孔子出走时,孔子又黏黏糊糊的,说还要等等,看看祭祀时鲁王给不给他肉。按当时规矩,国王做完祭祀,会把祭祀后的肉分配给各大夫,因此这算是国王是否认可下级的一个信号。但我们刚才分析,孔子只在乎自己能不能有行仁的平台,根本不在乎那个官位,既然如此,他还在乎国王的认可吗?
    孔子为什么这么做呢?一般人是看不出孔子的良苦用心的。但孟子知道。孟子说:" 不了解孔子的人以为他是为了几块烤肉而闹情绪,了解他的人以为他是无礼出走;只有孔子自己清楚,他是为了不暴露君相的过错,宁可让自己带上一点小罪名离开鲁国。这种君子所为,一般人怎么能够理解!(《孟子·告子下》)。孟子被后人称为“亚圣”真是当之无愧,他是太了解孔子了。
    一千多年后,还有一个大儒朱熹也对此深有感触,他在《孟子集注》中对孟子这一段文字作了如下注解:“孟子言以为为肉者,固不足道;以为为无礼,则亦未为深知孔子者。盖圣人于父母之国,不欲显其君相之失,又不欲为无故而苟去,故不以女乐去,而以膰肉行。其见几明决,而用意忠厚,固非众人所能识也。”这就更清楚了,孔圣人不愿显示自己祖国国王的过失,又不能无缘无故离去,只能给自己找个小罪名:“不为妓女去,只为烤肉离”!
    孔子辞官出走是十分痛苦的,东汉蔡邕《琴操》记载:“孔子离开鲁国时,看到一座庞大的龟山遮住祖国,想到季氏专政,犹如龟山蔽鲁,将国家败坏的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而自己有没有能力除掉季氏,只好一路回望故国,一边操琴痛心的唱着:‘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我们看出,孔子的痛苦不是丢了官位,二是痛苦百姓遭殃却自己无力回天,是痛苦自己无法再继续为国行仁。
    在孔子辞职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孔子既能严格守护自己底线,不能行仁宁可流浪另找弘道之处也绝不做衣食无忧的庸官,又能坚守礼节,虽然国君不仁也不让国君难堪。而是自己受点小委屈,背点小黑锅离去。这种对自己的坚守和对别人的宽恕就是他践行“仁“的完美体现。“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在这里“仁”恰似一块贴身宝玉,显得既刚强晶莹,又圆润温暖!
    王阳明有诗说:“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孔子的故事给我们重要的启示为:
    1、圣凡本无区别,全在后天修行;
    2、孔子由凡成圣 关键在于:
    终身学习 学思合一 知行合一
    志向远大 不暴不弃 持之以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