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龚鹏程(腾讯儒学专栏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涣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 利涉大川,乘木有功。 涣卦的彖辞。 涣,坎下巽上,乃风行水上之象。此卦,传统解释是涣散之义,依据是《序卦传》说:“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指兑卦之后接着涣卦的原因。另外《杂卦传》说:“涣,离也”,似乎也坐实了涣散的意思,故历来注家都由散离这方面去解释,结果迂曲纠缭,葛藤无限。 其实涣不是散离消耗,而是盛大。《说文解字》讲得很清楚:“水流散也”,水漫流横溢,正是水势盛大之状,所以《诗经·溱洧》:“方涣涣兮”,毛诗就注:“涣,盛也。”《序卦传》“涣者离也”的王弼注也说:“涣者发畅而无所壅滞。” 固然水盛则肆,发畅而无所节制可能会逾度,形成乖离不合的状态;但离之前提是盛,若不盛,即谈不上离。本卦取义,则在盛而不在其衰,若由衰散离披讲,会触处皆窒。涣卦卦辞首先就定卦性为“亨”,便是此理。亨之卦,怎么能由离散衰败作解呢? 本卦第二个问题,是《彖传》带来的。彖曰:“涣,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这段话被王弼等人用汉代卦变说一解释后,成了个传统,连程伊川、朱熹都也用卦变说之,谓否卦的四爻到了此处第二爻。虞翻曰:“否四之二,成坎。巽,天地交,故亨”,卢氏曰:“此本否卦,干之九四,来居坤中。刚来成坎,水流而不穷也。坤之六二,上升干四,柔得位乎外,上承贵主,与上同也”,以及程子《易传》、朱子《本义》等均如此。 其实《彖传》说刚柔,并不是讲卦变,而是说本卦有刚故不穷塞,可以通达,其柔也能与上相应,非常好。为什么?王假有庙,王在其中的缘故呀(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 王假有庙,在本卦是个关键。卦辞说:“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象传解释道:“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像风在水上吹着那般涣畅,原因是王替祖先立了庙,以先祖配享于上帝。 王者立庙以祀先祖,表明了王业有成,故才可以立宗庙。有庙,也才能聚众,以宗庙制度统合天下。所以王者上奉宗祖、下莅臣民,王在其中。这就譬如要渡过河川的人,有了大木作筏作舟,故彖传说:“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假,是凭借的意思,渡川者凭借着舟楫,犹如王者凭借着宗庙,才可以德洽神人(为什么宗庙如此重要,涉及殷周制度史的讨论,我另有文章,此处就不详说了)。 初六:“用拯马,壮吉”。“用拯马”与“乘木有功”相同,都是获得了凭借,以马拯拔,可致长远,故壮吉,非常吉。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旧注均谓机为承物者也,意指获得了凭借,有物可以承托,因此做事非常顺利。实则此句也可解释为行动恰逢机会、动作适得机要,因而做事皆可如愿。 六三:“涣其躬,无悔。”躬是指自身。以上初六、九二之所以做事都很顺利,乃皆有所凭恃之故,此爻则其涣在己,不假外物,便能无咎。是盛极之象。王注孔疏均说此卦内险而外安,内不固其所守,散了,徒假外求,竟能无咎,没这个道理。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上一爻涣在躬,这一爻涣其群,正是相连贯的。群众也被我鼓舞起来了,其盛不仅在己,且有群众、有地盘了。涣其丘,丘指土地,拥有了根据地。 这般昌大,实是匪夷所思的。故象传说:“涣其群,元吉,光大也。”王注把“涣其丘”解释为“处卑顺不可自专而为散之任,匪夷之虑,虽得元吉,所思不可忘也”,迂曲得很,你看得懂吗?一定要由涣散去解,就会把这一卦解得匪夷所思,这就是例证。 《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篇》载一故事,可为涣其群的佐证: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返。赵简子曰:“何其久也?”史默曰:“谋利而得害,犹弗察也。今蘧伯玉为相,史曌粞桑孔子为客,子贡使令于君前,甚听。《易》曰:涣其群,元吉。涣者,贤也。群者,众也。元者,吉之始也。涣其群元吉者,其佐多贤也。”赵简子遂按兵不动。这个故事,充分证明了“涣其群”在春秋时人的理解中就是能结合许多人来辅佐自己的,绝非王弼所说的“能散群之险”。 九五,更盛了:“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涣是水盛大貌,汗也是汗漫无涯之汗。这时,王业已成,可以大张旗鼓,可以正位于天下,故象传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逖是远的意思,象传说:“涣其血,远害也。”本爻指王者居远害之地,出亦无咎。上一爻谓王居,本爻谓王行,而都是无咎的。 整个卦都是吉,却被历来注释者解成是忧疑险阻重重,颇有散离之惧的卦,真堪浩叹,解《易》可不容易啊! 龚鹏程小传: 龚鹏程教授(资料图 图源网络) 龚鹏程,字云起,江西吉安人,一九五六年生于台北市。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毕业,曾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南华大学校长、佛光大学校长、美国欧亚大学校长等。亦曾负责台湾两岸文教交流业务。现任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国务院国学中心顾问,有龚鹏程国学院等学术组织及活动,遍及各地。有文史哲宗教艺术社会学等著作近百种,精博渊懿,为世所称。曾获中山文艺奖、中兴文艺奖章、教材改进奖、朱自清散文双年奖等。亦常在世界各地举办书法展。 《龚鹏程谈易》系列为腾讯儒学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