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资料图 图源网络) 文/何俊(腾讯儒学专栏作者,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兼国学院院长) 《不舍论语》序 乙未年,我想接着甲午年的《不舍国学》,继续写微信体国学读本。《不舍国学》最后三章分别讲了《大学》《儒行》《中庸》,接着就该写《论语》了,书名即题《不舍论语》。 《论语》第十卷旧题一章,现通行分十七节,如此全书共计508章。《不舍国学》约十万字,现也以此为参考,则每章自限二百字,含标点符号。正文前,先写二则介绍,各千言,一讲《论语》这本书,二说如何读,以为引子。 尝想不逐章写,择些名目以为专题。后寻思此等所谓建构,不如前贤读经之敬诚,故宁拙勿巧,逐章读下为宜。 寒假中尝试着解读《学而卷一》。积年已不知读过多少遍,待写始知真要解读,且限每章二百字,实亦不易。有时一章竟写了二小时,甚至干脆搁笔。 嘘!友人问:“你真以为会有多少人读吗?”我回答:“没想过,也没法想。就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反正我又做不了别的。万一有人读,像你一样,不也没白写吗?”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乙未正月初三识 引言(一):半部《论语》 “半部《论语》”的说法,是因北宋的宰相赵普而被大家熟知的。传说他平常也不太读书,所知不超出《论语》,但他做宰相也够了,而且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用前半部辅佐宋太祖,用后半部辅佐宋太宗。 这也许是历史中的趣谈,但“半部《论语》”恐怕却不完全是空穴来风。现在通行的《论语》共有二十篇,但如仔细看,前十篇似乎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单位。这十篇中,前九篇记录了孔子应答学生与时人的话,以及学生相互记下的孔子教诲,总之主要是语录,这正是《论语》的基本风格;但最后一篇《乡党》记录的却不是语录,而主要是孔子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言与行,已呈现了孔子完整的形象。 《论语》的后十篇好像是前十篇的续编,不仅略有重复,而且编到第十九篇似乎也基本编完了。不知是否是为了凑个整数,硬是加了一篇,只是这最后的第二十篇实在太短,只有三章。 《论语》如此,是因为它的编纂时间很长,编者也不是几个人。虽然孔子逝世后,弟子们就开始整理他的语录,记录他的行为,但这个过程却很长,不仅经过了几代弟子,而且还形成了区域不同的本子。到汉代时,还分别流传《齐论语》与《鲁论语》两个大的系统,加之其它的,版本至少有十二种。我们现在看到的《论语》,大致是到东汉才最终固定下来的,以《鲁论语》为主。 孔子一生讲学很久,弟子三千,著名的也有七十二,他的教学是因人施教,随事指点,每个学生记下的东西是零碎而又不完全相同,学生又有自己的偏向,孔子去世后,儒家就分成八派,因此《论语》究竟由谁编纂,结果自然就有很大的不同了。宋儒比较倾向认为是有子、曾子一派担任了主要的编纂工作;但对于这样的编纂工作,有的宋儒认为是很好把握了孔子的精神,有的宋儒却不以为然,以为多少是对孔子片面化了。 不难想象,无论如何,《论语》书中的孔子形象,一定不如真实的来得鲜活与丰富。但是,尽管是有缺憾的,二千多年来的孔子形象却因此而树立,《论语》终究是后人感知孔子的最重要依托。感知孔子,《论语》是不完备的,但却是必须的,近乎是唯一的。 相对于真实的孔子,《论语》中孔子的一言一行,仿佛是一勺水相对于海。一勺水当然远不是海,但海却由这一勺一勺的水汇成。对于无缘看海的人,只能由涓流所汇来想象。这实在很难!海的深厚与宽广,海的宁静与汹涌,海的涤荡与包藏,实在难以由一勺一勺的水来感知与想象。当年司马迁读了孔子的书,想象孔子,借用《诗经》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感慨,应该是由衷的心境。 作者简介: 何俊教授 何俊,男,1963生。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兼国学院院长,兼任浙江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哲学与思想史,曾出版《西学与晚明思想裂变》、《南宋儒学建构》、《事与心:浙学的精神维度》、《师英录》、《不舍国学》等著作。 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专栏——何俊教授《不舍论语》系列稿件,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