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儒”为学派义钩沉(3)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中华读书报 杨海文 参加讨论

    孟、庄之后,“儒”字频繁出现于荀子笔下。《劝学》就以儒、墨对举:“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丧之者也,是儒、墨之分也。”儒、墨之分,实则学派之分。荀子说“儒”,意义又较为复杂。比如,《劝学》有“陋儒”“散儒”之说,《非相》有“腐儒”之说,《非十二子》有“贱儒”之说。《儒效》甚至区分出俗人、俗儒、雅儒、大儒四种类型:
    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逢衣浅带,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学杂举,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衣冠行伪已同于世俗矣,然而不知恶者;其言议谈说已无以异于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别;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积足以揜其口则扬扬如也;随其长子,事其便辟,举其上客,亻患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怍,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故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伯。
    荀子说儒,极具批判意识,有时甚至毫不包容。《非十二子》就指名道姓地认为子张、子夏、子游等孔门高弟子均是贱儒:“弟佗其冠,祌禫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正其衣冠,齐其颜色,嗛然而终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贱儒也。偷儒惮事,无廉耻而耆饮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贱儒也。”荀子这一强烈的批判意识,与其“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的政治儒学立场密切相关。凡不符合这种立场,荀子均加以排斥,以致“不把‘儒’作为一个单一的学派群体,而是充满内部分歧的学术混合群体”。
    但是,荀子对“雅儒”“大儒”的期盼,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期许,鲜明反映了儒家因应秦之统一时代的新追求,并因而与孟子相区分。这种区分即是:孟子坚持文化儒学,荀子持守政治儒学。正如前引陈来的期刊论文所说:
    荀子自己很重视《诗》《书》,常常引称《诗》《书》,这继承了春秋后期思想家和早期儒家重视以《诗》《书》为规范性资源的作法;但同时在他看来,在制度与秩序重建的战国后期,《诗》《书》的缓慢的文化作用赶不上政治的急迫需要,注重经典传承的“文化儒学”的立场应当让位给强调制度和规范的“政治儒学”的立场。
    文化儒学与政治儒学之分,亦是“儒分为八”的思想根源。《韩非子·显学》云:“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后世之学乎?”儒分为八,展示了儒家不断发展的一面,也刻画了儒学日趋复杂的一面。另外,熊十力(1885-1968)的《原儒》上卷《原学统》指出:“……晚周六大学派,儒为正统,墨、道、名、农、法,同出于儒而各自成家,各辟天地,猗欤盛矣!”这一论断至少表明儒家是周秦之际最大的显学,并对诸子百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以“儒”名篇的古籍,《墨子》有《非儒》,《荀子》有《儒效》,《礼记》有《儒行》。《礼记·儒行》记有孔子对鲁哀公列举的17种儒者之行,而且几乎均以“儒有”二字起首(仅第16种例外)、“其××有如此者”(仅第17种例外)作结,格式十分工整。孔子陈述的种种儒行,勾勒出真正的“儒者”应当是从主观内心到身体外表、从言论到行动、从在朝到在野、从通达到穷困都合乎道德标准和理想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考虑到《礼记》各篇成书的复杂性,我们仅将《儒行》视为早期儒家而非先秦儒家的理论反思成果。
    综上所述,从点化“儒”字的学派意义看,孟子乃承墨子之先,启荀子之后:墨子以局外人、批判者说儒,孟子以剧中人、继承者说儒;荀子把儒者复杂化、政治化,孟子把儒者简约化、人文化。因其简约化、人文化之维,孟子重构了《诗》《书》与孔子之间的相互性权威,阐释了孔子与《春秋》之间的批判性关怀,实现了道统与孔子之间的内在性贯通。因其剧中人、继承者之维,孟子既以“学孔子”的儒家一统取向为准绳,同时又逻辑地展开了“距杨墨”的异端批判意识和“尚诗书”的文本解读方法。“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3·3),此亦孟子从儒家一统取向点化“儒”字的苦心孤诣!魏源(1794-1857)的《默觚上·学篇九》说过:“自孔、孟出有儒名,而世之有位君子始自外于儒矣……”历史上的政治运作假借儒学之名并外在于儒家精神的种种事实,十分值得我们时时刻刻——而不是在这里——予以深切的关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