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俊峰 熟悉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大多都知道一个故事。那就是袁了凡和他的教子读物《了凡四训》,在这本书里,袁了凡拿自己的事迹教育孩子,原来他遇到一个算命高人,将他的一生轨迹尽数预测,无一不准,且说了他可能会很早去世,并没有子嗣。因此他觉得很消沉,遂不愿再继续努力,就抱着等死的心态度日。后来他巧遇一位高僧云谷禅师,与他对坐三天三夜,并指点了他改变命运的方法:那就是积德行善。通过积德行善,爱民如子,袁了凡成功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官场上得到了提拔,也生了儿子得以传宗接代,实现了原来无法实现的梦想。 《袁了凡文集》(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作为劝善的故事,这个故事讲得不得不说是精彩,许多人通过这个励志的故事,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收获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自信,并且他们能够通过做好事来改变命运,获得成功,在为他们做好事、贡献与奉献中度过自己的宝贵人生。如果这个读者能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做一个善良的人的启示,我想这就非常足够了。我们应该坚信,积德行善的人,常常会比作恶多端的人更受欢迎,人们的道德评价中是从来不吝啬对善良人的褒奖与对恶毒人的批评,有些人即使是当时名声不能远播,在其后也会多有人对他们的道德文章称赞传颂,这是天道的有情与公正。 当然,相信为善能够改善命运的说法固然很可贵,却仍然不够完备,这是我们在阅读完《了凡四训》并欢喜赞叹的同时应该细心体会的。古代许多有成就的大圣贤们,他们的道德水平都是毫无疑问的,比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一生周游列国,在礼崩乐坏的环境中想要推行王道政治的理想。然而命运给孔子的答案是残酷的,诸侯们只是礼遇他,却没有真正想采纳他的观点。他四处周游列国,在最困难的时候连粮食都断绝了,这种悲惨的遭遇,换到第二个人身上都受不了,比如子路就因为这个事对孔子大发脾气。 为善能够改变命运(资料图 图源网络) 除此之外,孔子的晚年也多有挫折。在他去世前几年,自己的爱子孔鲤、爱徒颜回、子路都先他去世,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见真性情的孔子为他们流下了多少眼泪。除此之外,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弟子颜回,过得一直都是贫穷的生活,坎坷不断。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名留青史的大臣,如董仲舒、岳飞、袁崇焕等人,在庙堂之中备受排挤,轻的不受主上待见,郁郁而终,重的含冤下狱,被害身亡,一代名将袁崇焕的死法还是最残忍的凌迟。很明显的,这些好人们的命运显然不是如他们的道德相匹配的,虽然千载之后他们都青史流芳,历史给了他们公允恰当的评价,但人生的命运,实在是太多变多舛。 如果再结合中国古代极其发达的命理学对这个问题加以阐述的话,儒家认为一个人是贫穷还是富贵,是得志还是抑郁,其实基本上都是由天注定的。这个看法或许在今天的人眼里看起来觉得很消极,但我们要注意的是。我们人是生活在自然,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之下的,我们每个人都受到天赋予我们的一些才华。因为五运六气的不同,出生环境、时间的差异,导致了每个人都会有性格的不同,有生来就擅长的事情和不擅长的事情。比如,有的人天生擅长与人交往,也许是做生意和经纪人的好材料,但叫他们去看书他们可能就头晕了;有的人一句话说不出来,性格孤僻离群,但坐在某个小角落里专研某些学问,却事半功倍,这尽管可能有些唯心,却是谁也否认不了的。 认识命运,除了要认识我们天生的那些条件之外,还要思考我们所生长的环境,比如说出生在塞北的汉子逐水草而居,性格就可能会勇敢,江南出生的小生受礼乐文化熏陶,文人气就会重些。富贵之家出生的孩子眼界开阔,更可能视金钱如粪土,但他们也许难以面对人生中的灾难挫折;寒门之家的孩子也许从小就要为生计奔波,但他们却因为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更加懂得努力拼搏与奋进,越挫越勇。另外,家庭中长辈的言行举止,都可能会给自己的孩子价值观上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改变孩子的人生轨迹。在这些基础之上,一个人要去读书明理,去做好事,就可能会懂得安排好自己的人生,所以古人总结到“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袁了凡只跟世人们说了”阴德“,当然这仍然是相当重要的一点。 读书明理 多行善事(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命运的道理就像是打扑克牌一样,每一局我们抓到的牌都不一样,有好有坏,我们改变不了这个,但我们却可以通过磨砺自己的牌技,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策略,最终打赢这场人生牌局。 袁了凡的这个劝善故事,说的当然是非常好,但若是把它当做金科玉律,就是有问题的。一个人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或许可以让他被更多人接受、认同,也许会给他更好的发展机会,却无法避免有些生活中的不顺甚至是灾难,复杂的社会中,好人也许会受坏人的嫉妒与排挤,乡愿之士毫无原则却在江湖上如鱼得水,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更重要的是,很多读了这一类劝善故事的人,迫切的希望改变命运,像贿赂神灵一样做“好事”,贪官们把贪来的钱大把大把捐到寺庙求“保平安”,黑心商人把不义之财拿去“做公益”,背后的思维并不是想要真正的做好事,而是希望拿出去的这笔钱能够给自己“消灾解难”,以小的利益换取更大的利益。这样的人做“好事”,没有得到应该有的“回报”,常常会露出自己邪恶的真面目,变本加厉的作恶,这样的伪善恰恰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愿意发自内心做一个好人的人还是很少的。大多数人所想的,其实是做好事我能收获些什么利益呢?当有利可图时,人们常常表现的非常善良,而面对危害时,能安然不动,坚守本色的人就少之又少了。面对这样的大多数人,对他们谈道德教化可能不会有什么效果,但告诉他们做善事积阴德,会在命运上有更好的回报,有各种各样的利益,却是可能起到劝说效果的。这是袁了凡先生说这个故事背后的苦口婆心,也是我们这些读者需要细心体谅的呀! 所以说,真正的有识之士,应该安然地处于道义之中,利有可逐,却不忘道德,亏心的事情即使有再大的利益也不去做;当灾难与厄运来临时,坚守本心泰然处之,而不堕落放纵,争取早日摆脱困境。坚持做好事,不刻意求回报,安于命运却仍然积极有为,面对现实却仍怀有理想,这才是我们对待命运的正确态度。 本文为腾讯儒学频道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