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立林 本文是在2015年7月1-3日的首届海峡两岸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上的大会演讲,并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录讲。 各位前辈、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我来自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在此诚挚欢迎和邀请台湾的朋友到曲阜去。今天向诸位汇报的题目是《礼敬传统与人文化成——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其使命》。 昨天和刚刚提到陈来老师、龚鹏程先生、吴光先生、林安梧先生等前辈老师的演讲,非常受教益。他们的观点,我几乎都双手赞成。我今天讲这个题目,其实也仅仅是对前辈观点的一个补充或注脚。因为,我就是读着诸位前辈的书成长起来的。我之所以能够“皈依孔孟”,成为儒家文化的自觉的学习者、继承者、弘扬者,与这些前辈在这二三十年来不断地著书立说,不断地彰显传统文化的价值,不断地讲学弘道有密切关系。我正是受到诸位前辈、老师的精神的感召才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找到了精神的家园,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地方。因此,我从个人体悟出发,我认为,“师道尊严”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弥足关键的。我现在也忝为人师,在大学里教历史、教孔子,真正感觉重担在肩,不得不勉。我希望能够追随各位师长先进之后,挺立师道尊严,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 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下面我就这个题目向各位汇报几点想法,请大家指正。 第一,什么是传统? 我们经常提到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概念,那么什么是传统?已故复旦大学的朱维铮教授曾有一部非常有名的书,叫《音调未定的传统》。朱先生是比较反感儒家文化的,也比较反感所谓儒学热、国学热的。他认为,根本不存在一个现成的传统去等着你弘扬。传统是变动不居的,是无法继承的。不过,我想朱先生的看法值得商榷。中国作为一个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他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的文明,比如西方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等等,显然是有其自身的特征的。这种文明的特征,就是我们可以把握的传统。他有古有今,有本有末,有道有器。如一棵参天的大树,根深叶茂。 一个民族的历史,一定是有文化、文明的历史,否则就没有历史可言。正如钱穆先生所指出的,民族和历史、文化是密不可分,三位一体的。“欲灭其族,先灭其史”,“欲灭其国,先灭其文化”等等,从反面证明了文化、历史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性意义。 中华民族当然是一个多元一体性的民族,中华文化也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祖先在历史的征程中,创造的文明成果。传统文化就构成了我们民族的历史财富,就构成了我们未来发展的丰沃土壤。历史上,每一次历史文化的转进,无不是扎根于文明的沃土之中,汲取营养而后得以出现的。返本开新、推陈出新。这陈就是本。本的本意是树木的根。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民族之树的根。根深才能叶茂。如果根被伤害,树也就会受伤。如果根被斩断,那么,大树就会逐渐枯死。很可惜,我们过去一百年来,就是自觉地去斩断我们大树之根的一百年。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之所以步履蹒跚,与这种失根是有因果关系的。 好在,我们的根非常粗壮,不是轻易可以砍断的。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呵护她,养护她,希望能够经过几十年的养护,能够恢复正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