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今日腊月一 进了腊月就是年(2)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儒风大家丨ID:rufengdajia 儒风大家 参加讨论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资料图 图源网络)
    《十二月一日》
    (唐)杜甫
    今朝腊月春意动,云安县前江可怜。
    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水船。
    未将梅蕊惊愁眼,要取楸花媚远天。
    明光起草人所羡,肺病几时朝日边。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岁暮怀崔峒耿湋》
    (唐)司空曙
    腊月江天见春色,白花青柳疑寒食。
    洛阳旧社各东西,楚国游人不相识。
    腊月24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对于北方来说,严冬中的腊月扫房,只是掸扫而已,而在南方往往将桌椅板凳,甚至大架子床都抬到河边、井边去刷洗。扫房以后,全家就要开始筹办年货,请香蜡纸码、供品,写对联、剪窗花、买挂钱、年画、鞭炮……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一到春节,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喜的气氛(资料图 图源网络)
    《竹里馆》
    (唐)卢象
    江南冰不闭,山泽气潜通。
    腊月闻山鸟,寒崖见蛰熊。
    柳林春半合,荻笋乱无丛。
    回首金陵岸,依依向北风。
    腊月25接玉皇。旧俗认为灶神上天(腊月二十三)后,天帝玉皇于腊月二十五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唐)韦元旦
    灞涘长安恒近日,殷正腊月早迎新。
    池鱼戏叶仍含冻,宫女裁花已作春。
    向苑云疑承翠幄,入林风若起青蘋。
    年年斗柄东无限,愿挹琼觞寿北辰。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多数地方在这一天要赶制过年的面食蒸。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蒸馒头”。(摘自礼俗流水账)
    《洛阳东门送别》
    (唐)储光羲
    东城别故人,腊月迟芳辰。
    不惜孤舟去,其如两地春。
    花明洛阳苑,水绿小平津。
    是日不相见,莺声徒自新。
    腊月二十九小除夕。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猴年将至(资料图 图源网络)
    《水调歌头(腊月二十一日可远堂索赋)》
    (宋)刘辰翁
    落日半亭榭,山影没壶中。
    苍然欲不可极,迢递未归鸿。
    锦织家人何在,春寄故人不到,寂寞听疏钟。
    木末见江去,无雪著渔翁。
    词舂容,歌慷慨,语玲珑。
    岁云暮矣相见,明日是东风。
    远想使君台上,携手与人同乐,中夜说元龙。
    世事无足语,且看烛花红。
    年三十儿。除夕是新旧交替的时刻,各行各业停了交易。都在自己家里打着如意算盘,企盼在新的一年中,碰上更好的运气。
    这天夜间的鞭炮声不绝于耳。早先宫廷在这之前就会放花炮,自腊月廿四日起至正月十七日止。每日放花炮,尤以腊月三十儿晚上最盛。前门外大栅栏一带“八大祥”等店铺,会专门雇人燃放各式花炮,花炮愈盛,愈象征着买卖兴隆。
    除夕夜的活动也是千姿百态——贴挂千,摆设天地供桌、辞岁、守岁、迎岁……,这种庆祝活动一个接一个。午夜一到,腊月就结束了,新的一年也随之开始了。
    转自丨“儒风大家”微信公众号(ID:rufengdajia)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