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并不喜欢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 实施文治主义的北宋,在“风流天子”宋徽宗时达到巅峰。中国历史上诸多皇帝当中,他在艺术方面的才华独霸群雄。 北宋的艺术学院称为“翰林院”,徽宗仍不满意,他开设了学堂教授绘画,自己也曾担任考试官。徽宗每十天就带着宫中收藏的书画,训练学生的鉴赏力,自己出考题来测验学生,投注热情之高,远超过正常皇帝的范围,政治的事务也不怎么管。在徽宗时代,《清明上河图》象征的是富饶消费文化的花朵绽放,另一面则是百姓生活清苦,尤其是郁积了对于贪官污吏的不满。 虽然如此,徽宗对于艺术的贡献相当大。 在北宋灭亡的七年之前,也就是在1120年,徽宗下令编纂《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这是中国第一次真正编纂书画目录。 依照《清明上河图》题跋所述,这幅画卷是呈给徽宗的作品,卷首有着徽宗用瘦金体所写“清明上河图”五字标题,可却没有收录在宫廷制作的收藏目录里,原因是什么? 有一种猜测是徽宗并不喜欢《清明上河图》和张择端。然而,既然徽宗写了五字标题,应该是喜欢才会写,放进目录也很自然才对啊。 另一个可能性是政治上的理由,故意把张择端的作品排除在外。 书谱中,并未纳入苏轼、黄庭坚、司马光等当代的一流书法家。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苏轼等人属于“旧党”,而当权者是蔡京、王安石的“新党”。 新党王安石等人和旧党司马光等人之间彼此对立,即使在王安石退场之后,两派的斗争依旧十分激烈。 但是这个说法不太具说服力。张择端虽然获得官职成为派系中的一人,但是他的官位没有重要到需要刻意把他的作品排除在外。官方没有记录,意味着张择端不过是个纯粹的职业画家,新党没有必要对付一个职业画家。 还有其他的可能性——《清明上河图》画的可能不是北宋时代。认定该画属于北宋时代的依据,是金人张著在跋文上写着呈给徽宗。但在北宋的官方记录中并没有记载,跋文不是官方的文书,拥有者很可能依当时的心情写下了不正确的资讯。 北宋开封的样貌,大致可以从《东京梦华录》中得到佐证。画风接近宋代的画作,但如果说是南宋时代画的,或是活到金代的北宋画家所画,也不是不可能。 对于这些疑点我也没有确定的答案。但在当时北宋宫廷的画坛权威下,像《清明上河图》这样描绘社会风俗的作品绝非主流,这是我很容易想象得到的事情。 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属于“死后获得好评”的诸多画家和名画之一。 开封的繁华至北宋到达顶点,徽宗事实上是北宋的末代皇帝,在此画上了休止符。 1127年3月金人包围开封,北宋投降。金人命令继承徽宗的钦宗退位,将徽宗、钦宗、皇后、皇太子、皇族等三千人带至北方。连官员、侍女、工匠、艺术家、演员等所有民间的专业人士和奴隶也都带走。不只是带走人,还带走了皇帝的座车、仪式用的服装器皿、青铜礼器等。徽宗一生搜集的书画宝物用了两千五百辆车子运到金的京城。 依照通说,《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末期画的,应该也在这批运送行李当中。张择端作为优异的画家,可能也一起被带去,或者逃到南宋。今天的我们,无从得知真相。 带到金的许多名作,有些后来被卖掉并消失于民间。《宣和画谱》收录的作品超过六千件,目前可以确认还存在的不到当初的百分之一。 徽宗是亡国的皇帝,在中国历代帝王中,他被形容成无能的人物。只能说徽宗志在艺术,不在政治。不应只针对徽宗个人,应该说在这个皇帝领导下的北宋王朝,其实是这个时代所造就出来的整体氛围。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时代背景,《清明上河图》才得以诞生。 《清明上河图》上到处可见餐厅或是小酒馆摆排桌椅的风光,中国一直到三国时代,生活模式还是以坐在地板上为主,坐椅子是到了唐代逐渐普及,宋代才完全演变进入坐椅子的时代,《清明上河图》也反映出家具史的珍贵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