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娅妮 《尚书·君陈》曰:“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有容乃大(资料图 图源网络) 《尚书》中的句子现代人看来会比较孤傲,乍看起来不是很好理解,但其实只要疏通其中几个字词的意思,全句的主旨也就非常明了了。这里,关键词在于“忍”与“容”。容忍是一门生活的艺术,是德行在行事中的体现。有所忍耐,才能成功;有所包容,德行才会广大。 周公死后,周成王发布策书,命令君陈继任周公的职务,勉励君陈继续执行周公制定的法律规定,施行德政。史官记录了成王的策书.便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君陈》篇。这句话,是周王勉励君陈实行仁政,强调了忍让宽容的重要性。 安徽桐城有一个“六尺巷”的故事,说的就是包容、礼让的美德。清光绪年间桐城文人姚永概写的《旧闻随笔》完整地记载了这个故事。 六尺巷(资料图 图源网络) 清康熙年间,安徽桐城的张家与邻居吴家在两家的宅邸墙之间有一个小通道,供过路人往来使用。但有一年,吴家人在此拓宽宅子,要占用这通道的部分位置。这样一来张家人自然不愿意了,本来就不大的一个空隙,而且是公共的地区,凭什么你们吴家人就可以用了呢?这就一下争执起来了,两家人谁也不让谁。 张家人有个大人物在康熙时期做官,官至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可谓位高权重。发生了这个事,张家人咽不下这口子,于是千里传递书信到京城,告状了。没想到张英收到书信后,批诗一首寄回:“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一首诗简单易懂,却又理明动人。小小的通道,万里的长城,一经比对,历史的沧桑与争端的无谓骤然凸显。张家人自然就明白了张英诗中的含义,主动将墙后退了三尺。这样一来,吴家人也感到非常不好意思,就把墙也往后挪了三尺。于是,两家之间忽然就多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也由此得名。六尺巷,也就成为了两家人互相包容的象征。 忍让、宽容(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也许大家还记得这首在央视春晚上演唱过的歌曲《六尺巷》,便是根据六尺巷的故事创作的。六尺巷的故事经过最原始的记载,又在各类县志等文献甚至小说、戏曲中得以记载,又在现代的歌曲中成为创作母题,可见忍让、宽容的精神在世代的传扬。 忍让宽容并不是懦弱。宽容的人和懦弱的人似乎一样,通常都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一忍再忍。但实际上,二者很不相同。懦弱的人往往胆小怕事,对人唯唯诺诺,自己完全没有力量而又怕受人欺负。而宽容的人则是具有宽阔胸怀的人。宽容和忍让是因为有自信心,有坚定意志和远大目标,顾全大局,为人开朗、豁达、谦让,不是没有力量反击,而是主动地容忍他人。 心平气和的情绪(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们应该学会容忍这一门艺术,特别在小事上,不应该斤斤计较,而应用心平气和的情绪去感化偏激的对方,或者像张英一样,用实际行动来做表率,化解矛盾,做一个有德行的谦谦君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