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先贤 扬文化 凝精神 促发展 ——山西介休:清明寒食文化的发源地 ![]() 图1:出席参观第四届中国·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闭幕式暨绵山寒食精品展。 ![]() 图2: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绵山基地揭牌及签约仪式。 有一个节日,2640多年来一直让山西介休人自豪,那就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忠孝”精神和思想的寒食清明节,此节于春秋时期在介休发源,唐代兴盛,历经千年,成为盛大的国家性节日。 在我国悠久的民俗文化中,因纪念历史人物的国家性节日只有两个:一是重五端阳,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一是清明寒食,为缅怀晋国大夫介之推。纵然是汨罗江畔的屈原,也对绵山上的介子推充满了无限的敬意,使屈原投江之前在绝笔《九章·惜往日》中写下:“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介子推,这个让无数后代人激动的名字,因为他“忠孝清烈”的人格,使伟大的寒食清明节成为了山西介休最大的荣耀,介休也为此有了“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的饮誉! 介休的由来 寒食节起源,可追溯到264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文公上绵山悼念介之推。公元前655年,晋国内乱,公子重耳为逃避郦姬迫害而流亡国外19年,介之推认为重耳是治国安邦的难得人才,于是紧随重耳,历尽千辛万苦,甚至割股啖君。公元前636年,重耳回国即位为晋文公,大举封赏功臣,却落下了子推。“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于是偕母出走,隐居绵上山中。有人讽谏其事,晋文公恍然觉醒,率文武随从上绵山寻找不获。文公无奈,听人之计,焚林求贤,子推归隐之意甚坚,宁可被焚也初衷不改,遂母子抱树被焚。为了悼念介之推,文公下诏,在介之推忌日,禁烟寒食。以上史实,在先秦时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庄子·盗拓篇》、屈原《离骚·惜往日》、《吕氏春秋·介立》及西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刘向《说苑》等历史名著中都有记载。 后来,介之推隐居被焚的绵上山成为介休市的来历。《左传》云:“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司马迁《史记》载:“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秦始皇统一全国划分郡县时,将介之推隐居之邑命名为“界休”县。到了晋代,著名学者杜预在其《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中注:“西河介休县南,有地名绵上。”从那时起,“界休”改为“介休”,介之推隐居在介休绵山成为定论。后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宋代地理志《太平寰宇记》以及历代《山西通志》、《汾州府志》、《介休县志》,都有详细而准确的记载。 寒食节为纪念介之推而设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休绵山介之推被焚的确切记载,最早当为西汉末年桓谭《新论》卷11《离事》中说“太原郡隆冬不火食五日,虽病不敢触犯。为介之推,故也。”稍后《后汉书·周举传》记载更为明确:“太原一郡,旧俗以介之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这里不仅说明了寒食是因“介之推焚骸”的“旧俗”,而且寒食时间延长到一月。三国时魏武帝(曹操)在《明罚令》中云:“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之推。……”文中不仅提到寒食范围已由太原一郡扩大到三晋各地,而且时间增加到“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可见三国时期寒食习俗愈演愈烈。到了两晋南北朝以后,记述寒食习俗是为纪念在介休绵山被焚的介之推的文章随处可见,周斐《汝南生贤传》、东晋陆翙《邺中记》、《晋书·石勒传》、《十六国春秋》、贾思勰《齐民要术》皆有记载。隋唐之后,寒食习俗基本固定在清明节期间举办。寒食节活动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从《回銮寺碑文》、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清代余自明《古文释义新编》等文作中依然不难发现寒食节是为介之推而设的记载。 寒食节至今已相沿持续了2600余年。期间,历代的文人墨客在节日里追悯介之推,写出了数以千计的寒食诗歌:“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诗人卢象《寒食》句);“晋阳寒食地,风俗归来传”(唐代诗人王昌龄《寒食即事》句);“绵山经月火不灭,留于千年作寒食”(明代诗人李东阳《西涯乐府》句);“千家禁火寒三月,万古忠魂寄一丘”(清代诗人任锐《和傅青主题介子祠》句);“年来犹怕逢寒食,禁火家家遣恨留”(清代满州进士庆钟《介休怀古》句)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作也从另一个角度见证了寒食节是为介之推而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