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常识 > 其它 >

国学在前瞻与后顾之间(2)

http://www.newdu.com 2017-12-08 中国少年国学院 佚名 参加讨论

    “国学”是很晚近的说法。天朝文明以来,各路学问家都倾向于自立门派,迟至儒释道并立的盛唐之后,宋代才有了文化人泛指的“宋学”,明清以来另一个宽泛的说法是“汉学”,而“国学”不过是西学东渐之后与西洋学问对应的华夏文化限定,目的是为了对抗西方的东西。
    就如提出“国学”概念的学问家们不明晰“西学”范畴一样,宽泛无际的传统文化、文明之类的学问几乎不是个体所能够融会贯通的,“文化”本身就不是一门学问,如何学?所以被封为国学大师的钱穆先生就说: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
    让钱穆大师想不到的是,“国学”生命力强盛,晚至前些年还有季羡林获誉“国学”大师,但季先生并不承认这个封号,原因估计不是谦虚以及吐火罗语和“国学”不搭界之类,问题是先生不知道“国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学问。
    这不只是个人的困惑,目前的学术界对“国学”究竟指什么就存在很大争议。有学者认为“国学”是“中国(中华)学术”的简称,研究的是中华民族传统学术文化源流及其发展的历史轨迹。也有专家认为“国学”是“修齐治平”之学,也就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处世态度及治国理政之术。不管从什么角度看,“国学”的意味都几乎是包罗万象:从诸子百家到历朝历代的杂糅学问,甚至是那些不识字的工匠艺术—怎么看都像是文化的范畴,除了草民不知深浅执迷去学外,教授们应该是有所困惑的。
    不知道是不是现在的硕士博士多了,格物致知的勇士们鉴于中小学“国学”教育人才的缺乏,终于明确在高校增设“国学教育本科专业”。与之对应,“国内第一套自主研发的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也将于今年9月出版,分别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道德经》。
    现在很多家长主张并且坚持孩子背诵传统典籍,就大师们的感悟来说,现在不懂将来明白的时候会获益匪浅,这没错,有引导的学习当然比民间不知取舍的盲目诵读有益,事实上,这也是从小开展“国学”教育的重要理由之一。
    然而这些选择的内容未必就能代表“国学”,就传统文化范畴来说,是按照“西学”的模式细分儒家、道家科目,还是稀里糊涂的宋学、经学统揽,“国学”不是应该梳理一下吗?
    纲常伦理的守望 ?
    据余英时说,真正的“学”是不能热的,流行的“国学热”本身跟“国学”就没什么关系。
    是不是如此不好判断,但国内有国学家断言“当代社会最大的危机之一就是没有道德信仰”,认为加强“国学”教育,借鉴“书院”模式,可以达成问题的解决。或许吧,撇开糟粕精华什么的,在公众通行的认识里,“国学”就是一剂很好的良药。
    近些年,受域外文明雕琢最深的大都市上海就有很多家庭转向书院式的“孔学堂”,这么做据说是出于对礼仪之邦的回归,比如礼义廉耻、忠孝仁义什么的。不去考虑现实场景和专家推想,人们内心里对传统的呼唤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关涉道德伦常的守望。与上世纪初扛旗儒家的文化人办学乡里不同,在孔孟故里,趋向“性善”的“国学讲堂”在义务教育尚不发达的乡野落地,号称一时文明风雅之气重现……和睦乡里的明确目标之外,现代文明的意味并不明确。
    这种心理不仅在民间漫游,连主流媒体都谈论起家风—这个乡土社会中缺少政府触角的家族、乡治理想。
    客观来看,民间“国学”实践对道德礼仪教育的重视值得肯定,“国学”或许是人生的觉悟,是生活态度,可以在人心方面塑型人性,然而,很多时候人们可能理想化地夸大了其梳理社会的功能。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试想那些让礼义廉耻崩坏的东西,如背后的欲望驱使,如果没有从人们的生活中清除掉,或者说作为人本身应有的尊严等,君臣父子,忠孝友恭,以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国学”中可以找到吗?如果找不到,“国学”又能有多大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