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是道教的最高理想。《想尔注》也不例外。那么,人又怎样进入长生的境界呢?《想尔注》所指出的途径主要有“结精”、“炼气”、“养神”、“入静”等,这和后世内丹的修炼的法门基本相同。 结精,即为房中卫生之术。其“绵绵若存”句注云:“阴阳之道,以若结精为生。年以知命,当名自止。年少之时,虽有,当闲省之,绵绵者微也,从其微少,若少年则使存矣。今此乃为大害,道造之何?道重继祠,种类不绝,欲令合精产生,故教之。” 这里讲述了两个问题。道重生生不息,种类不绝,所谓“继祠”,即指子孙代代相承,故教以房中之术,以保证种族的健康与发展。但若持术宣淫,不知节度,则为伤生之大害。因此,虽年少之时精满气壮,亦当节制两性生活,这是养生的一大要点。祖国医学理论认为,精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是指一切精微有用的物质。《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精包含着多种激素和其它未明因素及细胞遗传的基础物质DNA和RNA等等。可见,精是人体生产发育和维持各种生命活动的基本原素。精耗费甚易而聚固颇难,如不加节制保养,耗蚀过甚,就会影响人体的各种机能,令人羸弱早衰甚至夭折。从养生学观点看,人体的精更是内炼至宝,所谓“人身精实则气充,气充则神旺”,此相因而保其生者。 结精为养生要法,故《想尔注》中进一步强调说:“古仙士实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大信也。今但结精便可得生乎?不也。要诸行当备。所以精者,道之别气也,入人身中为根本,持其半,乃先言之。夫欲宝精,百行当修,万善当着,调和五行,喜怒悉去,天曹左契,算有余数,精乃宁之。恶人宝精,唐自苦,终不居,必自泄漏也。心应规,制万事,故号明堂正道,布阳邪阴害,以中正度道气。精并喻像池水,身为池堤封,善行为水源,若斯三备,池乃全坚。心不专善,无堤封,水必去。行善不积,源不通。水必糁干。决水溉野,渠如溪江,虽堤在,源流泄必亦空,行糁?裂,百病并生。斯三不慎,池为空坑也。”这就告诉我们,结精并不是一种孤立的方法,而涉及到道德修养、情绪涵养诸方面。 首先,“夫欲宝精,百行当修,万善当着”。也就是说,修行积善为宝精的先决条件。通过道德品行上的修养,求得心理和精神上的平衡,避免破坏这一平衡给人躯体健康带来的影响。照书中的说法就是:“至诚守善,勿伐身也。”因为宝精是关系到一个人的社会心理、道德品质和自我克制能力的复杂过程,因此较之其它养生方法更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心理与社会关系意识。 其次,要求“调和五行,喜怒悉去”。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调顺,五脏六腑气血冲和,是保养精气的重要因素。书中说:“五脏所以伤者,皆金木水火土气不和也,和则相生,战则相克。”又说:“喜怒五行战伤者,人病死,不复待罪满也。今当和五行,令各安其位勿相犯。”此外,精绪稳定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宝精,养生者亦当加以重视。故曰:“心欲为恶,挫还之;怒欲发,宽解之,勿使五藏愤怒也。自威以道诫,自劝以长生,于此致当。愤争激。急弦声,所以者过。积死迟怒。伤死以疾,五藏以伤,道不能治,故道诫之,重教之丁宁。” 在修行节欲的基础上,即可“结精成神”。书中说:“人之精气满藏中,苦无爱宁之者,不肯自然闭心而揣?之。”这里所说的“藏”即肾藏。同书“知白守其黑”句注云:“精白与元气同,同色,黑,大鹏中也,于人在肾,精藏之。”故结精成神,就是在爱精固精、精气旺盛的基础上,将意念作用于腹部下丹田,凝神入气穴,“自然闭心而揣?之”,达到炼情化气、炼气化神的效果。诚如书中所说:“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所谓“自守”,即指意守丹田。法琳《辨证论》中亦谓张陵之术:“其法真诀,在于丹田。”直至今天,下丹田仍是许多气功流派最重视的意守部位。 总结《想尔注》中有关房中的论述,其大要在于“实髓爱精”、“还精补脑”,故注中多处言之。这种主张与历代养生家言是一致的。《老子河上公章句》说:“爱精重施,髓溉骨坚。”“人能以气为根,以精为蒂,如树根不深则拔,蒂不坚则落。言当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黄庭内景经》说:“三神还精老方壮。”“结精育包化生身,留胎止精可长生。”《抱朴子内篇·微旨》亦云:“善其术者,则能却走马以补脑。”所谓“走马”,比喻泄精,却走马即谓固精而不泄,如此则筋肉坚强,骨髓充盈。这些均为神仙家言,亦张陵天师道之要谛,与《想尔注》之说,正同出一源。诚如法琳《辩证论》所评述的那样:“实髓重精,仙家之奥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