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其它 >

老子“自然”概念的实质和理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2-08 中国少年国学院 佚名 参加讨论

     
    【图语:老子】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自然”一语首见于老子的《道德经》,而且老子是第一个将其当作哲学概念使用的哲学家。这个概念的使用,标志着中华民族先人对自己生存模式的理性刻画,宣告了中国文化中一种原则性思维规则和价值理念的诞生,也预示着中国文化走上了追求最佳态势、高度亲自然的发展道路。从此以后,“自然”成了中国文化最高精神基因之一,也成了道家和整个中国思想史的一个概念母体,无数中国文化持续创新的内容就是从这个母体中衍生出来的。在世界多元文化之林中,如此明确地标榜这样强的“自然”化纲领的文化是独一无二的。
    “自然”是老子哲学中首要的关键词,这一点应该说是学界的共识。然而,两千多年来,在老子“自然”概念的理解与阐释上,学术界大多流于孤立的文字、语法分析或者停留在用老子其他哲学术语做循环式说明的地步,因此,不能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王弼说“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词也”①,这句话似乎给“自然”的进一步阐释贴上了封条。尽管研究老子哲学的人都要谈论“自然”,可是,答案往往不能令人信服。今天需要尝试在这个似乎不可再行解析的“自然”概念上撕开一个缺口,哪怕钻开一个小小的空隙。本文试图从实质上重新理解老子自然概念的意义,进而尝试再阐释老子思想系统的特点。
    一 老子“自然”概念阐释的突围
    (一)缩小语境的鸿沟
    人类的生存经验与生存环境在变,语言和概念也在变,这些变迁的累积,可能会使不同时代的语境与话语机制之间产生巨大的理解鸿沟。我们似乎比任何时代更紧密地被束缚在很短的历史阶段和坚固的概念堡垒中。结果,我们的心灵严重超载,越来越难接近老子“自然”概念的思想内涵。
    可以合理地假定,老子在创制和使用“自然”概念时,对其基本涵义是有大致规定的。还可以进一步合理地假定,老子“自然”的意义隐藏在今天更加多义的自然话语中,至少会存在一种可替换的再表达。我们可以试用筛选法来探查老子“自然”的踪影和范围。这种方法是:列举今人词典中有关自然的词义、用法和语境,将其与老子的话语和“自然”用法进行替代、对比,以此验明老子自然一语的恰当意义。
    在今人的辞典和语汇中,常常会出现“自然”,但是,同《老子》比较,这种“自然”似乎只是近代文化语境中的“字样”,它们不过是朝向“自然的某某(事物)”的意向而并不是老子“自然”的本意,它们有时反而成了我们理解老子自然一语的障碍了。比如,在日常语言中,有造化、非人工的、非超自然的、自发的、简朴的、自在的或自然的世界、自然的事物、自然的存在、自然的部分、自然的现象、自然的表象、自然的本性、自然的属性、自然的本质、自然的秩序、自然的规律、自然的奥秘、自然的形式、自然的描述、一种完美的自然想象等等说法,这些说法已经成了现代话语中流行性、主导性的表达,它们将自然剖分开了加以讨论,触及的只是大自然的某些特点、侧面、层面、部分等等。也有从“自然”中引申出其他比较系统的用法的,例如,美学的用法、伦理的用法、科学的用法、艺术的用法、宗教的用法等;直接的指向行为的,则有崇尚自然、遵循自然、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模仿自然、感知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等等。如果不惮其烦的话,我们甚至可以编写出一大册有关自然一词的意义、用法变迁的词典来!
    不能不承认,今人有关自然的用法和老子的意思或多或少存在交叉,然而,也不能不承认它们在整体上则是趋异的、不可还原、不可转译的。当一个现代人讨论自然时,他或她在心理所指向的,是与人分离的、不相干的身外之物或者客观之物。这两类形式的用法互相支撑,代表着现代人对自然的理智与冷漠情感相交织的一种心智定势。这究竟是不是老子使用“自然”所要表达的根本意思呢?如果不是,差距有多大?我们绝不能绕过这类疑问,否则人类文明词典中完全有可能丧失掉一种重要的“自然”词条(老子和道家的)。在笔者看来,老子的“自然”,不但反对人与自然二分,反而还要辨清包含人在内的一切事物的共同原则,它不是与人丝毫不相干的所谓由必然性控制的自然王国或者表象集合。
    阐释老子的自然概念,其实需要在现代语言和知识规范中给老子思想腾出地盘和生长空间,这在本质上是需要发展老子的自然语义和思维,这就是说,虽然我们反对用现代语境中那种自然概念量度老子的自然概念,但是,我们也不是要进行考古式的复原,我们要的是沿着老子自然思考的方向来演绎老子的自然概念,我们能够做得最好的可能就是在那个方向上使老子开创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完善。
    “自然”是个多义词,其不同用法在老子思想中或许都有某种程度的体现,可是不为根本,我们拿这些用法代入老子的若干重要命题性语句,生成的新句子会明显引起老子思想的变异。将自然解释为自己如此,虽无多大妨碍,可是对人们了解老子思想的根本内涵而言,似乎缺了点什么,因为这种字面解释等于没有解释。值得注意的是,除上述用法之外,如我们上文分析的,“自然”还可以用来指不加人为伪饰、加工的自然的状态或者趋势②。令人惊讶的是,正是后面这种被我们长期忽视的意思,却是最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老子根本思想的解释,这个解释正是老子“自然”及其整个哲学体系所追求的意趣所在③。老子不是从自然现象、实体、事物、元素、规律、自然界等层面来讨论其哲学,而是从世界存在和变化的趋势切入,展开哲学思考的,他要掌握世界上存在和变化的最优状态和趋势。
    (二)从字面解释向中国古代语文的逻辑层面深化
    旧有的字面意思解释和语法分析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然而揭示不了“自然”的准确意旨和潜在理论蕴含,我们需要借助语言逻辑的分析求解。
    老子的“自然”,绝非不可再阐释的“无称之言”、“穷极之辞”,它由“自”和“然”两个字组成,其字面意思一般释为“自己如此”。“自”和其他字词结合使用,在《老子》中屡屡出现,比如说“自是”、“自正”、“自化”、“自伐”、“自均”、“自胜”、“自宾”、“自富”、“自定”、“自矜”、“自知”、“自见”、“自爱”、“自贵”、“自朴”、“自生”等等。在语法形式上讲,“自然”属于这一系列复合词的集合。可是,细加体会和分析可知,“自然”这个术语与其他表达是有明显不同的,特殊性出现在“然”字上,其他带“自”的表达式是与表示动态的词结合在一起,而“自然”中的“然”字则不是动词。也就是说,自然和上述带有“自”字复合词的集合,在逻辑上有区别。古代汉语的语词分实词和虚词两种,实词一般很受研究者的重视,然而,虚词对理解古代汉语也是十分重要的,前人把对虚词的分析叫做“审辞气”,认为虚词主要是具有语法意义,在笔者看来,实际上虚词不仅有分别语气或者语法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有时候某些虚词还能够指示出实词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被转译为与逻辑小品辞类似的用法,例如,今天表明论证和命题关系的许多指示词“因此”、“因为”、“所以”、“或者”、“并且”等等多是从虚词复合而来的,这不是偶然的,可以说,虚词在古汉语里面发挥了一定的语言逻辑的构造功能,这也是虚词何以产生的深层原因之一。退一步说,即便是发挥语气作用之类虚词的用法,也包含有一定的中国古代特有的思维和思想构造、表达机能,因此,善于把握虚词的用法,往往具有认识上的必要性。
    在古汉语中,“然”字有多种用法。王引之说,“然”可以用作状事之词,若论语“俨然”、“斐然”等。同时,他引《礼记·大传注》文:“然,如是也”,并云:“凡经传‘然则’、‘虽然’、‘不然’、‘无然’、‘胡然’、‘夫然’者,皆是也。”④从逻辑意思上看,“如是”也正是状事用法的一种,本质上“然”字的一个重要用法就是表示某种情况下事物存在或者变化的相应状态、趋势。用作这种用法的还有“如”、“若”等虚字,它们可以和“然”互训⑤。裴学海承继王引之说,他列举的有:“‘如’,犹‘若此’也”,“‘如’,‘然’也。状事之词也”,“‘若’,犹‘然’也,状事之词也”,“‘若’犹‘如此’也”⑥。由此可知,自然、自如和自若是等义词。从自如、自若这样的等义词,一看便知,老子的‘自然’,和现代语境中的‘自然’是两回事。杨树达列举了“然”字的12种用法,其中有“表态形容词”、“代名副词”这两条,前者如“欣然”中的然字,后者如“无然”中的然字⑦。杨说的也是语法形式的分析,如果从逻辑上看,它们同样表示的是某种存在或变化状态,可指心事,也可指物事。老子的自然这一用语,就是这样,其中“然”是表示某种状态、用来状貌的。什么状态呢?这就牵涉到“自”字,在“自然”里面充当副词用。杨伯峻云:“‘自’作副词,有‘亲自’之义,也有作‘躬自’的”,又云:“‘自’有‘自然’之意,作副词,也有作‘自然’的”⑧。据此,“自”也是副词,对“然”起加强作用,“自然”犹自如、自若,进一步即如如、如若、如自、如是、如此也,原来“自然”有大量同义词,它是在众多近义词中慢慢脱颖而出的,这些近义词虽然辞气不同,但是道理一样,用法相近,都是用来表状的。耐人寻味的是,其一,老子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名”多有批判甚至不信任,与此同时,他们更加看重动词及其反映出来的势态,对人生、社会、历史、宇宙的节律、趋势表示出极大的关注;其二,如、若等字本来的用法公式可以是“A如(若)B(然)”,但是,“自然”这类用法的公式却意味着“A如(若)A然”,这个公式的用法蕴含了先人认可了唯一性或曰事物存在与变化的逻辑原则⑨,这是古汉语中体现的一个形而上学准则或终极性逻辑假设。
    基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将老子的自然一语初步解释为指任何事物自身的状态或者动静的态势。当然,因为老子谈到的事物不是指抽象、静止的事物和状态,他有更强的动态感,所以,进一步,我们可以将老子的“自然”解释为事物运动或者变化的状态、趋势。这样看来,“自然”一词的语法形式和逻辑形式是不同的,我们把“自然”这个语词拆分为主谓结构或者其他词组形式,并不能阐释清楚老子“自然”思想的内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