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山水画】 文人画在中国画历史进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中国画的代表。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与工匠画、院体画相区别,画中带有文人意趣,画外流露文人思想,具有文学性、哲学性和抒情性等多重属性。在文人画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形式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变的是,讲求筋骨意趣始终是文人画创作的永恒旨趣和价值追求。 逐筋骨而生 传统文化的累积表现为文化形态的演变,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内在思想甚或具体的文化艺术样式。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王羲之、顾恺之和宗炳、谢赫等士人的思想与著述,便相继为文人画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审美观念的基础。因此,文人画的发展史,不仅镌刻着老子的“道”和庄子的“逍遥”的痕迹,还镌刻着“魏晋风度”的印记。隋唐时代,南北文化能量聚合,儒道释初步交融,中原、外邦文化并蓄,以王维为代表的文人步入画坛,水墨画出现,中国画由人物而山水。由唐入宋,经由文人士大夫追求“格物致知”的静观沉思,文人画逐渐上升到哲学层面,中国绘画在宫廷院体画和民间宗教绘画之外,发文化新声。 人生理念和品行操守铸就了文人画的美学品格。山水作为中国文人的最大寄托,激发出不同的山水情怀,营造了不同的山水境界;花鸟画题材中,梅兰竹菊等花木衍化出人格品性,历朝历代久画不衰。文人画所秉持与信守的理念始终体现在绘画风格技法的演变之中。以山水画为例,经唐宋元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开拓提升,文人画逐渐摆脱政教和实用功能的钳制,在审美层面转向由“艺”到“境”的追求。王维将诗境入画;苏轼主张“意气”“墨戏”,并明确提出“士人画”;赵孟頫强调“书画同源”并尚“古意”,引导了“元四家”的创作方向;董其昌明确提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画之南北二宗”,极力倡导文人画的“士气”,并提出了文人画品评标准,将文人画的发展推向了文化自觉的阶段,也为文人画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史学和理论依据。 筋骨意趣根植于文人画的深厚传统,有外在表现形态和内在传承规律。它强调构图、注重线条的运用、用笔追求飘逸轻盈,旨在以物象所蕴含的勃勃生机,抒写胸中逸气。文人画的外在表现形态丰富而多元,题材、画意、画品、风格各有特点,但文人画作为艺术不会因丑或怪诞的介入而改变求美向善的主流,筋骨意趣是其精神的力量,也是其内在的传承内核。筋骨与风格技巧无关,豪放硬朗可以有筋骨,婉约细腻也可以有筋骨。当然,唐宋元明清,文人画千般笔墨,万般风格,却也不免鱼龙混杂。当下,亟待厘清其具体的文化形态,以及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深究其内在价值,为今天创作有支点、有气节、有风骨给人以启迪和力量的好作品,提供理论依据和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