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古籍】 中国曾被誉为“书之国度”,书籍不但出现得早,而且保存得多。但如果有人问“我国现存多少古籍”,即便最权威的专家也只能给出一个笼统的回答——约26万种、5000万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国一直未能完成全国范围的古籍普查。家底不清已成制约古籍保护和利用的一大障碍。 这一局面随着一群青年志愿者的加入即将改变,我国古籍普查的速度大大加快,有望在“十三五”期间完成。 志愿者加入古籍普查队伍 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尧守兰今年暑假是在绵竹县图书馆度过的。每天她和其他3位同学在图书馆的古籍书库里工作8个多小时,整理古籍、分门别类、登记著录、拍照上传,每周只休息一天。仅仅工作了3周,4名同学就完成了11078册古籍的普查登记任务,并在藏书中发现了明代汲古阁刻本《焦氏易林》等有价值的古籍。 今年全国像尧守兰一样从事古籍普查的大学生志愿者有200多人,主要来自高校文史专业,在接受了几天的专业培训后,奔赴四川、山西、安徽、广东四地基层古籍存藏单位,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古籍整理、著录登记等志愿服务。 2015年,由中华古籍保护协会发起的“中华古籍普查志愿服务行动”组织高校文史专业的大学生参加古籍普查。2015年暑假,首批76名志愿者帮助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博物院、定州市博物馆等单位完成了古籍普查。 尧守兰是在班级微信群里得知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招募古籍普查志愿者的,她说:“作为学习古代文学专业的学生,平常几乎没机会亲眼看看古籍,更不要说亲手翻翻了。参加了古籍普查,就能实现和古籍的亲密接触,特别高兴。在专业上,通过鉴定版本、纸张、版式等,收获也很大,我觉得这个暑假过得挺值。” 对古籍存藏单位而言,这批不要工资的志愿者认真敬业,极大弥补了公藏单位人力不足的弱点,大大加快了古籍普查的速度。绵竹县图书馆副馆长王伟说:“我们馆没做过系统的古籍整理,估计有1万多册,但馆里没有一个古籍专业人员,就算想做整理登记也做不了。这4位大学生志愿者来了,一下子帮我们完成了普查登记,帮了大忙。” 中华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说,“中华古籍普查志愿服务行动”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而开展的,从目前的效果看,超出了预期。“每次一发布招募信息,几天时间就报满了,文史专业的大学生们热情很高。” 早在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印发,全国古籍普查工作正式开始。但近10年过去了,古籍普查仍未完成。基层存藏单位缺少古籍专业人员是造成普查工作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与绵竹县相邻的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存有2.9万余册古籍,2013年评为四川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但囿于人员经费不足,一直未能完成普查登记工作,今年有6位大学生志愿者来到馆里帮助普查。馆长史荣说:“我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古籍破损严重,但我们无力修复,眼睁睁看着书烂下去,我们也很心痛。”安州区图书馆有7个编制,但随着人员陆续退休,目前只有2人在岗。“不要说专业古籍人员,就是图书馆专业的毕业生都不愿意来县图书馆工作。”史荣说,“基层没人,古籍就没办法得到有效保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