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论语》中廉政思想的启示

http://www.newdu.com 2017-12-09 北京市反腐倡廉法制教育 佚名 参加讨论

    《论语》是一部伟大的思想总集。它对我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与《圣经》对西方人一样,深刻而广泛。历代封建统治者更将《论语》思想奉为圭臬。翻开《论语》,其中不乏有关廉政的精论与箴言,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廉政建设仍具实际意义。本文试从五个方面探讨《论语》的廉政思想。
    一、安贫乐道,追求恬淡宁静的精神境界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和心境,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和恬淡、宁静的精神境界。“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这样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但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颜回是多么贤德啊!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穷困清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与宁静。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里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宁肯过艰苦的生活,也不发不义之财。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大丰富了,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足,因为他们看到周围总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孔夫子教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如何去寻找内心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样怎样?老师说,这样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而且内心有一种豁达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
    二、修身养性,凝炼高尚清亮的道德情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修身为首,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扩展。孔子强调,通过修身养性,兼济天下。“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的百姓都安乐。孔子告诉我们的,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而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是对国家、对社会责任的第一前提。孔子和他的弟子力争做最好的自己,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怎样修己呢?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厚诚实。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孔子忠告我们要“三戒”、“九思”。“三戒”为:“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未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九思”为:“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其中的“戒之在得”和“见得思义”,是指要戒除贪得无厌,在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道义的准则。孔子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忠告,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59岁现象”给我们以警醒。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孔子在给学生讲课时曾经很认真地对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一个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智)、勇,从而就不会感到忧、惑、惧,孔子认为仁心、智慧、勇武是修炼成君子的三条原则,他谦虚地承认自己没有做到这些,我们既尊敬孔子谦虚的品质,也学到了君子品德修养的三个方面。
    三、重义轻利,倡导仁民爱物的财富观念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于义,谋求个人利益时不能不走正道,见利忘义。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他告诫人们防止片面追求个人的私利而不顾道德。“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一心追求个人利益的人,不会是拥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这样的人往往会招致多方的怨恨和指责。孔子坚持的就是先义后利的观点。古往今来,一些贪官污吏以个人利益为根本,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而遭到人们的谴责和唾骂。清代的和坤,当今的郑莜萸,就是最好的例证。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如果富贵合乎于道义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乎道义就不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做事。只有靠智慧、勤劳和守法换来的财富,使用起来心里踏实,为追求财富而不择手段的人,只能得利一时,不能长久保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否则宁守清贫。反观我们的现实,假冒伪劣不在少数,一些见利忘义的人甚至制售与人民生命息息相关的假劣药品,近年来震惊全国的安徽“欣弗”和“齐二假药”案,影响极其恶劣。我们每个人应该从自己做起,“专于仁,无恶也”。
    四、推崇仁爱,营造礼仪和谐的社会氛围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古人推崇的共德。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关爱别人叫“仁”。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你自己要有所作为,也要帮助别人有所作为;你自己要实现理想,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了。中国是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传统道德。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曰:“礼之用,和为贵。”这种“和”,体现在接人待物中为“和气”,体现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体现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一种自我修养。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不管这个人多么年轻,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表示对这些人的尊敬。孔子在其他场合也是这么做的。《论语·乡党》记载:“乡人饮酒,杖者出,其斯出傩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乡亲们一起行乡饮酒礼,仪式结束后,孔子总是要等柱手杖的老人出门后,自己才走,绝不与老人抢行。乡亲们举行驱除疫鬼的仪式,孔子一定要穿着朝服,恭敬地站在东面的台阶上。
    五、言信行笃,崇尚忠信笃敬的内在品格
    做一个有修养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提倡要正直、坦率、诚实。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如何才能做到通达,老师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于见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论语·卫灵公》)谈话要忠实守信,做事要笃诚严谨,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行得通。谈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即使在本乡本土,难道能行得通吗?站立时,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在车里时,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信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点,也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确实,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如果不讲诚信,则寸步难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哉?”(《论语·为政》)一个人不讲信用,无法想象他凭什么可以立身处世。这就如同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孔子十分讨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纳于言而敏而行”(《论语·里仁》)表面看上去少言寡语,但内心无比坚实、刚毅。一个君子不会把自己要做的事,要达到的目标先谈出来,而往往是等把事都做完了,目标达到了,才淡淡地说出来。这叫“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一个人谈的多于他做的是可耻的。
    《论语》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道德修养篇章,其中蕴涵的真理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具有普适性,它对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过重大影响。于丹说过:“《论语》中的简单真理之所以穿越千古尘埃,正缘于它能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可供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惶。”时至今日,《论语》中有关廉政思想的深刻启示并不过时,我们应该从中汲取营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