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庄子哲学与屈子哲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2-09 大秦文化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老子学派的发展有两个趋向:其一是发展为庄子哲学,其二是发展为稷下精气说。稷下精气说在南方的代表是屈子哲学。
    庄子,名周,宋人,战国中期近晚期之时在世,生年和卒年都不可确考。庄周无意仕进,只在不长的时间里做过管漆园的小官。其著作即《庄子》,据《汉书•艺文志》所记原有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
    屈子,名平,字原,大致与庄周同时而晚生晚卒,楚人。屈原曾先后任左徒和三闾大夫,锐意革新,终因不得志而自沉。其著作据《汉书•艺文志》所记有二十五篇,今所见者都出于刘向辑集的《楚辞》。
    庄周是以为颇具文采的哲学家,屈原则是一位不乏哲理的文学家。庄周被后世认为是老子哲学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因为得与老子连称——即所谓“老庄”、屈子哲学为屈原所作楚辞的盛名所掩,未受后世重视。
    对庄子哲学和屈子哲学,我们象对老子哲学那样,也准备只就基本特征作简要介绍。
    《庄子》系统的哲学特征也是否定性,这与《老子》系统是相同的。但它又与《老子》系统不同:《老子》系统是相对的否定性,《庄子》系统是绝对的否定性。绝对的否定性所持的绝对主义,发展为自己的反面,即发展为相对主义,而且是绝对的相对主义。
    《老子》系统的否定性,是与肯定性相对的,所以是相对的否定性。《庄子》系统的否定性,不仅否定了肯定性,而且否定了否定性,没有什么与之相对,所以是绝对的否定性。用《庄子》的话来说,肯定、肯定性都是“有”,否定、否定性都是“无”,否定了肯定性是“无有”,否定了否定性是“无无”。“无无“虽仅于《知北游》篇一见,却最足以表现绝对的否定性。
    《庄子》的《逍遥游》篇是讲绝对的自由,《齐物论》篇是讲绝对的平等。
    《逍遥游》描述了大鹏、小鸟、列子的飞行,认为都是相对的自由,因为都是“有所待“,即都是有待于风的。若没有风,就都不能飞,“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哉?”这是“至人”、“神人”、“圣人”的逍遥游,毫无所待,绝对地自由。或可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不也是有所待吗?不是的。因为照道家所说,天地之正,六气之变,都是精气,人用“心斋”的方法接纳精气,积之既久,凭自己内部的精气便可飞升,而无待于外部的风之类的条件。所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不过是乘、御自己内部的精气,无所待于外部的条件。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地见到如此飞升的人,这种逍遥游还只是精神活动,激励人们进行文学、艺术、哲学乃至科学技术的创造。
    《齐物论》说:“莛(草茎)与楹(木柱),厉(丑人)与西施(美人),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又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是从道德观点,即绝对的观点,看天地万物。这样看,便看出万物“为一”。“一”是同意的共性。就共性而言,则大小、美丑、寿夭的差别均可不计,而达到绝对的平等,就是“齐”。这是最彻底地贯彻绝对主义。可是正由于最彻底地贯彻绝对主义,就不计对立的差别,以至于否认是非的差别,于是变成相对主义,而且是绝对的相对主义。《齐物论》有一段著名的议论,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假使我跟你辩,你胜了我,我不胜你,这就能证明你的意见一定正确吗?我胜了你,你不胜我,这就能证明我的意见一定正确吗?或者你我中间,有一个人的意见是正确的,或者都是正确的,或者都是不正确的,我跟你都不能决定。叫谁决定呢?叫跟你的意见相同的人来决定,既然跟你的意见相同,怎么能决定?叫跟我的意见相同的人来决定,既然跟我的意见相同,怎么能决定?叫跟你我的意见都不同的人来决定,既然跟你我的意见都不同,怎么能决定?叫跟你我的意见都同的人来决定,既然跟你我的意见相同,怎么能决定?”这就是《墨经》批评的“辩无胜”、这可以说是绝对的相对主义了,对我们有没有什么启发呢?
    有的。《齐物论》描写了各种风声,称为“地籁”;又描写了各种人“言”,称为“人籁”。人籁与地籁不同,其“言”由人说出的时候,有肯定,有否定,都有局限性。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意见的局限性,总是以自己意见为是,以他人意见为非,“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上引的“辩无胜“之说,就启发我们要从更高的层次看问题。例如,只从儒家的观点看,就是否定道家。只从道家的观点看,就是否定儒家。若从更高的层次看,即从中国文化总体的观点看,则儒家、道家都要肯定。在《庄子》系统中,最高的层次就是道,最高的观点就是道的观点。
    《庄子》还启发我们看到,不仅人的意见有局限性,而且人的语言也有局限性,人的理性也有局限性。这些问题,在西方,到近代现代,才有康德、叔本华、维特根斯坦等人进行了讨论。深入研究《庄子》关于这些问题的论述,对于理解和改进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会很有帮助。中华民族的创造才能,历来受到《庄子》思维模式的激发,受到儒家思维模式的束缚,这个历史事实仍然发人深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