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解读国学:中庸和谐 经世致用

http://www.newdu.com 2017-12-09 信息时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什么是国学?国学是相对于西学、新学而言。上个世纪,我们从西方引进的一些学问叫西学,新文化运动又有一些新的学问从国外引进称之为新学。相对于西学和新学,中国的学问称之为国学。我所理解的国学概括为:一核心,两功能,三层次,四相态,五要端。
    国学核心——崇尚中庸 讲究实用 注重和谐
    国学的核心是表现为一种思维模式。即“中、用、和”。“中”是价值取向,“用”是行为规范,“和”是思想境界。
    (一)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本来自于中。“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致中和”,一个国家能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各安其位,万物就能够生育发展。国学思维模式,最重要是“中”。从“中”可以引申出“不偏不倚”、“公道”。“正”又引申到“直”。孔子说“以怨报怨,不对;以德报怨,也不对”,应该“以直报怨”。实际上这逻辑线索是从“中”走过来的。
    (二)用:中国崇尚“中庸”。庸,很多时候是用的意思。经世致用,学什么东西,都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这就是我们中国的用,构成了中国核心的思维模式。
    (三)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仁”,是指两个人之间的和谐,推及更高。此外还有:人与内心的和谐、人与约束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国学功能——价值传承
    中国对“中、用、和”的思想传承是“晓以名与利”。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非常讲究一个人的价值传承,别人记住你靠的是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中国人让孩子读书、赶考……以光宗耀祖来实现价值传承。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就是利。
    1.用教化传承。教化分三种。第一求仕。通过科举传承。如考公务员。第二,求修为。价值传承是人,人和动物不一样,人是有道德修养的,人要求修养,求为人的一些行为,求修为。修为包括哪些东西?包括弟子规、增广献文、菜谭根、六艺。
    2.术用,价值的传递是靠术用传递。有一些私塾教人考状元,有一些地方教武术、医术、匠术(木匠、铁匠)、艺术(绘画、唱歌等)、乐术(即器乐)。
    3.体验,比如说墨家、兵家。为什么曾国藩搞团练成功,有赖于兵家的思想,团练就是老百姓体验兵家的教导、体验保卫家乡的感觉。而乡规,民约、家规,就是把自己这一家人过去的一些经验教训,用体验来传承,大家身体力行。
    4.外王,即治理能力。“王”就是管理的意思。中国以前的王,上面是天,中间是人,底下是地,把天、人、地结合起来,把它拢在一起,是治理能力。
    道,孔子《论语》中写的“道千乘之国”,道即治理,治理一个国家,需要“敬事而信”,自己一定要专心致志把事做好,人家才会相信你。不少人在网站上说,自己很委屈,不受重用。笔者以为,你发点牢骚没关系,但首先,你自己要把工作搞好,你考试成绩是否及格,会计的规则是否清楚。你说你是管大事的。但孔子说,要外王先要敬事,把自己的事做好。现在总经理总是关心副总经理干什么事,副总经理总是关心中层干部干什么事,中层干部总是关心员工干什么事,员工只好关心国家大事。其次“节用而爱人,而后使民以时”,使人民有休息时间、工作时间。孔子还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就讲了两种方法,第一种用政、刑,老百姓会怕,但是他还是不知道为什么不对,不知其所以然。如果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他又知道不对,而且自己会规范自己。中国的外王,治理能力也就是在“用”上起作用。
    国学功能——文化浸润
    通过追根溯源感受到文化的底蕴。是中国国学的第二个功能。我们说通其源流,明古今之变而知所以然。追根溯源,通其源流,你才会明白。“吾从周”,周朝,氏族社会做得比较好。我们经常讲“古人云、圣人言、老人言”,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都是文化浸润,耳濡目染。所以这些都是追根溯源,找到一些源头。
    1.内省。
    孔子说“行为发乎人性,不靠外力”,孔子的观点是我们很多东西都是发自内在的东西,追根溯源。“三年之丧”,父母亲死了,小孩要守丧三年,即使当官的也要回来。然后大家就说守丧三天太浪费了,能不能不搞?孔子说不行,为什么呢?三年之丧的原因是什么?“因子生三年然后免于三年之怀”,小孩子生下来三年后,才能够脱离母亲的怀抱,母亲一把屎一把尿给你养了三年,你还不报恩,三年时间不报恩,你对得起父母亲吗?所以这就是发乎人性,并不是说一定要这样做,而是说你不这样做,自己觉得难受。后来我们又研究过,三年之丧,是二十五个月,两年零一个月,这个时间正好和现在的母亲生小孩后发出来的本体荷尔蒙时间一致,也是二十五个月。就是母亲生小孩后,会有本体荷尔蒙,这就是亲情荷尔蒙,离开小孩半天,心里就会难受,心都不会归位,这就是因为她的本体荷尔蒙起作用。正好二十五个月后,两年零一个月,所以中国古代守丧三年也是二十五个月。可见孔子是发乎人性的经验总结。
    朱熹理学及王阳明心学都是属于内心的。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心学主要是讲良知,每个人都有一个良心。有一次他的乡里有人抓到一个小偷,天不怕地不怕,偷了一个老人的东西。有人说你这个家伙偷东西没有良心,老人的东西也偷。那个小偷说,什么叫良心,良心是什么?拿给我看看。王阳明过去说,什么叫良心,我告诉你。你把衣服脱掉,把裤子脱掉。小偷就把衣服、外裤脱掉了,穿了一个短裤。最后王阳明说,把短裤脱掉。小偷说,这可不行。那为什么不行?这就是你的良知在起作用,短裤你不敢脱,证明这就是你最后的隐私。这就是内省的办法。
    2.感悟。
    文化传承中国很多是靠感悟,像成语、诗歌都是感悟。这些感悟首先来自于诗经,它在感悟中国周朝及以前的文化。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一种感悟。
    如对联就反映了中国的文化传承,我们看到北京很多胡同里,经常有这样的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有一家,父亲春节前去世了,他写了一副对联,表现了哀伤,又表现了哀又怒“年在严不在,春回椿不回”,年来了但是“严”(严父)不在了,春天已经回了,“椿”(父为椿,母为楦)没有回。有一种悼念之心,写得相当好。这就是民间闪光。中国这样的一种感悟,跟西方国家不一样,它由实而境,进而由境而美。
    由实而境:
    取境,雨中山果落,灯下草丛鸣。
    造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源境,情多而不暗,才瞻而不疏。
    由境而美:
    探美,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审美,踏花归来马蹄香,虫声新透绿窗纱。野渡无人舟自横。
    追美,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3.反思。
    《道德经》就是一种反思,“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怎么解读?道是规律,或者是认识的内在机制,“道”是说,“非”就不是我们认识的规律和机制了。当时的道是没有“说”的意思,老子说是老子曰、孔子说是孔子曰,所以理解为道可道,非常道,实际上是对《道德经》理解还不到位。《道德经》是对人类社会重要的反思,不是玄学,而是哲学。是对规律的认识。应该解读为,道可,道非常道。正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闭着眼睛往前面走,你想走,肯定走不直。但是有一种办法肯定可以走直,闭着眼睛,一左一右,肯定走直。所以道可,道非,是常道。
    所谓道路,道路,即道是直的,路可以是弯的。喜马拉雅山的顶是“道”,但是我们登喜马拉雅山时可以从很多路走上去。所以道是基本的东西,是方向,路,就是达到“道”的途径。如,名字。名,名正言顺。字是调整。
    名,好,可以名正言顺。但是名不好,那怎么办?不是取消它,而是加“字”调它。如,毛泽东。毛是姓,泽东是名。泽东,恩泽东方。但是泽东也有不好,把东方变成泽国一片,洪水滔天,怎么办?就给他取一个“字”,“润之”,慢慢的淹过去,就可以达到恩泽东方。所以中国取名和字,都是三个月取名,三岁以后取字,为什么三岁以后取字,因为三个月取名使小孩名正言顺,为什么三岁取字?因为三岁以后人会形成“两向四型”,第一个是外向,第二个是内向。外向又成为两型,第一个型是活跃型;二是急躁型。内向也分两种,一是认真、仔细的内向;还有自责的内向。总是责怪自己,小兔子,碰到事就躲起来。小孩三岁以后一般会变成“两向四型”,这时候根据他的名,如果小孩是外向的,名也是外向的,就要用“字”调内向;如果小孩是内向的,名字也取的是内向的,所以就要加以调整。
    诸葛亮,诸葛是姓,亮是名。亮很好,使大家光明。但是亮也有不好的地方,它浪费资源严重,事无巨细。所以诸葛亮属于内向认真型,三顾茅庐请几次都不出来,什么事都不愿意当头,他总是当第二把手,大家很认真。认真到事无巨细都管,所以三岁就看出这个毛病了,所以给他取了一个字“孔明”,在一个孔里面搞明白就行了。
    顾祝同,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参谋长。祝同是什么意思?祝贺普天同庆。大家认为他很犟,一条道认到底。3岁给他取一个字,顾祝同这个名字也没取错。祝贺普天同庆的意思是好,但是“祝”,也可以和融搭配。即祝融,祝融是火,火一烧,同归于尽,所以要调,字为“墨三”,墨,用黑是调红,不要太打眼,“三”,狡兔还有三窟。历史讲“经纬”,经就是基,纬就是调整的意思。经是四书五经,是基础的东西。纬就是把它串起来。
    4.追梦。
    梦想成真,期望美梦成真。梦是对未来的追寻,有“三延”:(1)尘世延。比如说中国有神与仙,神,中国把有权力的人叫做神,他的能量比较大,叫做神。没有权力的人叫“仙”,所以我们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为八仙是没有权力的。何仙姑、铁拐李是仙,中国把有权和无权尘世的划分放到神话里去了。(2)功能延,就是顺风耳、千里眼。《西游记》把人的顺风耳、千里眼进行功能延。(3)缘分延。很多有缘没分,或者有分无缘都很难受,所以我们总是想有缘分实现自己的愿望。比如说螺丝姑娘,找不到老婆的就想找一个螺丝姑娘得以实现。七仙女,就是说相隔两地的爱人。还有镜花缘。中国通过这些让文化得以传承。
    国学层次——总结经验与教训的学问
    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总结的学问。
    诗,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诗经一般分为风、雅、颂,反映爱情生活、生产劳动、傜役征伐等方面的现实。如,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表现的是当时怎么抗洪抢险,大禹怎么做的,中国与外国的一些关系等等。
    书,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国学里的学问基本上是讲“四书”。《论语》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共有二十篇。表达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仁、礼、义。《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如仁政、王霸之辩。孟子很早就提出,你当国王应该怎么当,要尊重民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大学》,阐明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质,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境界才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说既不狂躁,也不无所作为,就是中庸。把中国“中”和“庸”在这里面体现出来了。
    礼,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秦汉以前)情况、典章制度,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
    乐,乐记。在中国是失传了,乐为内修。不同的音可和谐。礼为外在的规范。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一个人唱歌唱得好,“孔”就是马上可以让你知道,德行比较好。德音和内修相联系。
    易,易经即《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建立在阴阳二元论的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阴阳并不是说简单的本体论,而是使用的功能。
    春秋,《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国学层次——对成功与失败原因的追问
    两汉经学,就是在研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汉武帝独尊儒术,特别看重《春秋公羊传》。为什么?因为其中写道:元年春王正月。按照董仲舒的解释是: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所有的东西能大一统,才能使这个国家存续下去。大一统的思想很符合汉武帝的口味,因为从中可以引申出维护中央集权制、维护皇权的观点,从而作为统一政治和思想的依据,找到原因。
    史记,是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五史之首。不断追问为什么这件事情做成了,这件事情做不成。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万余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约3000年间的历史。就是找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为什么大家喜欢看史记,因为是外一种层次。
    宋代的朱熹理学,中国思想史上,两前以后,儒学渐微,庄、老代兴,而佛学东来,递兴日盛,至隋唐而臻全盛。然佛学盛极转衰,继之则宋学崛起,而为新儒学之复兴,另辟新局。
    宋初诸儒,其议论识见、精神意气,有跨汉唐而上追先秦之概。周濂溪以下,转趋精微,遂为宋明理学开山,而后有二程、张载、朱熹学术盛世。
    明代王阳明(心学),良知学说把天理、本心、诚打通:王阳明的修行方法是致良知,就是说我们其实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内心都会判断对和错,但是出于私欲会压制内心的判断,致良知是让我们坚持内心的判断,持之以恒就会让良知做主;知行合一,能够做主的良知,既是知又是行,知行合一。所以把中国这些东西找到了良知的持之以恒。
    清代考据学(桐城学派),桐城姚鼐提倡义理、考据、词章三者。曾国藩把经济与义理、考据、词章并列,认为,天下之大事宜考究者凡十四宗:官制、财用、盐政、漕务、钱法、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兵制、兵法、刑律、地舆、河渠。
    清代的考据学不简单的是“找为什么”,为什么毛主席和蒋介石都会崇尚曾国藩的一些东西,就是讲一些义礼的东西,给他们很多启发。
    国学层次——把握富强与持久的度的智慧
    追求强,但强有度,追求富,但富有度。求持久,也有度。中国传统“闯过73,溜过84,活到99”,是这样一个度。老人超过100岁也不是好事,老奶奶都喊成“老妖精”了。也有一个度。73要闯过去,人的生命需要闯,开刀也不怕,要活下去。84就要溜过去,80多岁就不要去开刀、动手术了。因为你的恢复能力和组合能力都没有了,所以要溜过去。如果你要开刀,80多岁时发现心脏有毛病去开刀,血管都找不到。麻醉药都走不动,那癌细胞能走动吗?所以中国人讲究一个度,饭后百步走,活到99岁。所以说70不留宿,80不留饭。这也是一个度,招待客人很好,但是70岁的老人不要在你家留宿,很可能好心办坏事,如果落枕,可能会生病。80岁就不要留吃饭了,他正在吃饭,你跟他碰杯,碰的时候如果他没有咽下去,一下子喉管噎着了,气管可能需要开刀了。这又是中国国学的一个层次,就是“度”的智慧。
    先秦的诸子百家,就是智慧的结晶。在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汉代史学家将它们分为十家:即儒家,道家,名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
    如,儒家讲多子多福,马上又讲知足常乐。就是说要把握度,不是说贪得无厌。道家也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不要苛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智慧。
    又如,中国的小说家,不是一个劲的“斗”,中国很多小说家写的是“如何不好”,然后调整。
    还有魏晋的玄学。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的分析,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以及隋唐佛学,是我国历史上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展示了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所具有的强烈生命力。没有隋唐佛学,就没有后来的宋明理学。探研隋唐佛学思潮兴起的缘由、盛况以及当时的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等主要宗派在理论上的至关重要。禅宗就是讲“智”的,就是把握度,智慧并不是说多么聪明,而是把握一个度。什么东西适可而止,什么东西应该达到什么程度。
    国学相态——治理国家的思想
    1.儒家思想,立本。儒家思想跟西方国家的管理学最大的差别是,西方国家讲短板效应,儒家思想是桶底效应。西方国家讲管理,桶子装水,高和低的板子,水由低板决定,所以说短板效应。儒家认为,如果板子是一样的,很好看,桶底漏水,什么水也装不住。所以儒家从孔子到孟子,最重要的治国思想是立本。孔子说“本立而道生”,桶底清楚了,方向就明白了。孟子说“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身”,一个国家最后落实到人,以人为本。
    儒家思想的闪光点体现为生命的礼让,把国家治理好,而是礼让。国学学得不好,出口讲话就知道。有领导说,治不好雾霾,提头来见。治雾霾是治理的对象,对象的目的是围绕对生命的礼让,你治好雾霾,使大家生活好一点,现在为了治好雾霾,把人的脑袋都要砍掉,那“本”都搞错了。还有人说,为了十月一日通车,不惜一切代价。代价包括什么?包括人吗?计划生育口号,宁养一头猪,不生一个娃。如果我们了解中国以人为本的理论。就不会讲这些话,不会写这样的文字,不会讲太离谱的话。时刻记住对生命的礼让。
    2.法家思想。其核心是言与严,生活的规范。言必行,行必果。法家搬木赏金,谁能把木头从这里搬到那个地方去,赏他一千两黄金。大家讲这是乱说的,果然有一个人搬了过去,结果就奖了他黄金。所以搬木赏金就是法家思想的案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严一步,海阔天空,而不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另外就是,这是法家思想。
    3.兵家思想。其关键是战与利,《孙子兵法》,打仗要和利益相关,打仗不是为好看,而是有什么利益,无利不战也,战要有利。不打无利之战,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高境界。中国的兵家思想,是讲究势、谋、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谋战和利的关系,然后是全,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全面考虑问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全面的考虑。善后,就是打完战后,怎么休养生息。势好,成本就会低,顺势而为。全,讲究六合,东西南北上下。秦王扫六合。
    4.墨家思想。讲究逻辑与空间思维。讲兼爱,讲非攻。不强调一定要打仗,通过大家兼爱解决问题。最后变成普天下都是兄弟,讲究的是生存的体验。
    5.道家思想。道法自然,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国,就像烹小鱼一样,慢慢的翻,不要急躁、狂躁,然后讲究对生灵的舒展。而不是生灵涂炭。
    国学相态——哲学思想
    体现在历代史学中,以史为鉴。《资治通鉴》《二十五史》,哲学思想包含在这里面,特别很多哲理性的思想。体现在文章里面。如王勃的《滕王阁赋》,韩愈的《原毁》,《阿房宫赋》里面的“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是哲学体现。
    朱熹,格物致知,修齐治平,就是一种哲学思想,是一种逻辑关联。怎么能格物致知,有修齐治平的思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国学相态——价值取向
    1.警语。一般选自于四书,来自于七经。以前我们说“四书五经”,中国的国学应该就七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孝经》。《乐经》好像失传了,《孝经》后来取消了。价值传承也是价值取向。
    2.为人处事的诫勉。中国的为人,五为人:人格立起来,一以贯之,一视同仁。你对别人怎么做的,对自己怎么做的,人格立起来很容易,一以贯之,一视同仁。
    人性透出来,对父母亲的孝顺,是人性透出来。
    人品雅起来,山不可无泉,花不可无蝶,人不可无趣。人品雅起来,最重要的就是幽默。所以说人生最高的雅就是幽默,所谓幽默,就是幽幽的调侃一下自己。不伤大雅,也不故作惊人之语,所谓默,就是默默的等待上帝的召唤,不要着急,也不要去证明自己,这叫幽默。所以人能达到这样,就是真正的雅。
    人志强起来,一专之能,一技之长,一得之见,一事之效。一个人总要做一件事,从开头到结尾是自己设计的,最后做完,又做成了,这时候说什么事情才有底气。什么事做了一半,设计好给别人做,是不行的,一定从开头到结尾,把它都做好,你就有说服力,别人就会服你,就是一个小国家,别人也服你。为什么大家服李光耀,就是李光耀设计的新加坡,最后做成了。
    人心暖起来,我们学有用的知识,还要学大用的知识,即人的关怀。好像无用,其实有大用。
    处事,无事不惹事,小和尚就是学了一点杀生、罪过,就到处用。和老和尚过河,坐船人催艄公发船快一点,艄公果然发船快,一棒打死一条鱼。小和尚马上说,罪过杀生。他问老和尚说,罪过是谁的?是艄公的罪过还是坐船催艄公的罪过?老和尚说,他们都没有罪过,是你的罪过。老和尚说,为什么是我的罪过?因为你没事找事。所以红卫兵现象就是小和尚现象,学了一些理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对中国传统就大肆破坏。
    有事不怕事,既来之则安之。
    大事不了事,不敷衍了事。不是鸵鸟政策,而是要总结经验,下一次碰到事情,我们预防它。
    小事不添事,就事论事。
    好事不误事。邓小平值值得我们学习,1977年讨论高考,说高考很好,没有高考,很多人就没有发展前途,没有读书的机会了。邓小平说,好事就马上搞啊。当时的教育部长说来不及了,现在计划都搞好了,还是搞工农兵推荐吧。邓小平生气了,说既然是好事,就要马上做,不要误事,你做不成这事,我知道有人可以做这件事,可以找人做这件事。
    坏事不入事(坐怀不乱),因为人性总是有弱点,有一些是挡不住的,比如吸毒、赌博、黄色,不要进去。
    国学相态——经验总结
    1.由术而学。有一些术上升到学。中国医学最后上升到阴阳协调。经济,达三江、通四海,经济就是流通。西方国家的经济也就是交易、交换。所以经济最重要的观点就是流通。马寅初讲过经济的概念,一个秀才去赶考住客店,秀才说我给你十两银子,给我安排好住处。店小二就去安排房子,店老板拿着十两银子跑到家具店,把十两银子还给家具店,我还了钱你就不要封我的门了。刚讲完后,家具店的老板又跑到铁匠那里去,把十两银子还给了铁匠,你不要封我的门了。铁匠又跑到成衣店,今天正好十两银子还给你了,我就不欠你钱了,你不要打官司了。成衣店更高兴,拿着钱跑到客店老板说,我十两银子还给你了,我以前欠你钱都还完了。大家都可以开张了,要不然都不可以开张,因为都欠钱,都要打官司封门。书生等了一下,传来一个消息,要他更早一点到京城去,他一看时间来不及了,不能住客栈了。他说不好意思,你把钱退给我吧,我要走了,赶到另一个地方住宿。他把钱又拿走了,这个钱没有卖什么东西,但是它流通了发生了效用。所以经济就在于流通,山西的票号就是钱的流通。
    技术,类比、仿生特别发达。中国很多技术,通过类比和仿生达到了一种“学”。虽然机理没找到,比如说火药、风筝等,都是从技术上身到学。类比是一种学问。
    建筑,千年沉木,中国的木头,首先放到水里浸三年才能做家具,这个木头可以保千年。中国以前是木质建筑,这个房子想保三百年,建筑学家就会选三百年生长的树,只有三百年生长的树,才能保证这样的一个房子三百年,树不会腐烂,树来了后,放在水里沉着。
    哪个地方的木头,建哪个地方的房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种的树也起一方屋。所以中国叫北榆南榉。北方大量的家具用榆木,南方用榉木。所以南方人不要去北方拉红松,红松拉到南方做家具,效果不好。红松在北方好。
    星相,节气,是对反复出现重复出现的现象的经验总结。
    2.坊间的文传。坊间的说书人,比如说四大名著,这也是坊间的文传,隋唐演义、说岳全传、儒林外史、拍案惊奇,这些都是坊间文传,传下来的。
    3.民间的闪光。民间有很多经验总结,把这些东西记下来。比如说一些老奶奶,有的外婆还在世,你可以问她,她教育你的时候用一些口头禅,老人言,你把它记下来,读音记下来,然后再解释。这就是民间的闪光点,散落在民间的星星。
    茶三、酒四、溜达二、独自悠然,是人之社会行为学的格局。
    茶三,喝茶三个人,成了一种道。潮汕一带人,这个盘子里就摆三个杯子,人多人少就三个杯子,这象征中国的“品”字。从喝茶变成茶喝,喝茶主要功能是解渴,茶喝就是变成一种道,一种规律。茶喝,如果我们到一些长者家或者高学问人的家里,他知道这些东西,你喝茶就要注意了,他第一次倒茶给你喝的时候,说请喝茶。就是告诉你言归正传,就不要再寒喧。谈了半个小时,他再讲请喝茶,你就别喝了,这是告诉你送客的标志,今天谈的话到此结束。你接着再喝就不懂这个规矩。酒四,喝酒热闹,但是喝到脸红不眼红就是最高境界,微醉最好。如果喝到脸红,只要感情深,喝酒不怕打吊针,那不行。溜达二,就是溜达散步,一个家庭两个人谈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两个人。一般家庭,丈夫说话,妻子听,没问题;妻子说话,丈夫听,没问题。就怕妻子和丈夫一起大声说话,邻居听,就有问题。所以溜达是两个人。独自悠然,一个人发呆也行,所以一定要使自己有独自悠然的时间。最有名的一个美国实验室,一个学生在做实验,导师过来,他做实验14个小时了。他以为老师会表扬他。老师说,你做14个小时,什么时候思考?所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要有反思的时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就是悠然。独钓寒江雪,也是悠然。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如果说我们调整为“悠然人在天涯”,又变成一种境界。
    又如,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将心比心。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贴切。还有县官,现管,一线牵的说法。即家庭教育要有县官,父亲是县官,母亲是现管,但是还要有一线牵,就是要有一个族长。如果县官和现管两个人发生矛盾的时候,谁来处理呢?由族长处理。如果没有族长,娘亲舅为大,舅舅来牵。也可以拜义父,不天天管你,关键时给你指导。
    民间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善用洪水的行为。洪水冲积过的地方很肥沃,这三十年在东边修一条堤坝,让洪水淹西边,在东边种东西。然后地力下降后,把东边的堤坝毁掉,西边修一条堤坝,在西边种粮食。
    碰到问题有:不归罪于外,不责人于内的提醒。碰到事情,不要推卸责任。首先想一下这个事情是怎么造成的,要总结经验。不责人于内,不要责怪别人内心,他有意这样做的,他就是这样做的,不要讲这样的话。
    用词有,用斧伤人和甩斧伤人,一字之差,比如说用斧伤人,意在其中,但是甩斧伤人,无意之举。两个人同样杀了人,但是后果判的完全不一样。这是民间的闪光点。
    国学要端——自主有为的历程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穷则变,变则通。穷则思变,不要死守常规。强必治,不强则乱,不强则危。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自主有为,浩然气,自己对自己负责。
    国学要端——自圆其说的逻辑
    物极必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自圆其说。谋事在人,我们什么事都不做,肯定做不成,但是做了一些事情,可能做得成,但不一定做得对,因为有很多外在条件。所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给自己一个自圆其说。要有很好的准备,不要把自己逼到悬崖上。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走极端,把天理、国法、民风三者结合起来。
    国学讲究学识,还要有见识。从学识中找到哲理。即见识。但还不够,还要用,要有胆识。真正有一得之见的人,还要通过五个“百”:
    百闻不如一见。一定要亲自见一见,开拓视野。改革开放,“开放”促进“改革”,如果不开放,很多的东西想不通。现在各个大城市,都有一条江,江上修了很多堤坝,这很占地方。在国外,大山大江通四海,江边都是贸易之地。清明上河图,都是在江边。如果修了堤坝,还有清明上河图吗?西方国家叫bank(银行),为了防止洪水,都修了很高的堤坝。东京河就没有修堤坝,那不涨水吗?也下雨很大,两个小时下暴雨30多毫米,但是它没修理堤坝。我们就在那儿观察,一下大雨,水全部往河中间走,东京在河中间每隔五公里,挖了120米×80米深的大坑,平时就用千斤顶把盖子顶着,水从上面流。一下雨,根据下雨量,全部到里头去了。东京河两岸是繁华的黄金地。所以百闻不如一见,过去我们总认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那是过去的学识,现在的见识不同了。
    百见还需一试。教育小孩,不能简单把小孩送到少年宫去学画画,还要做一些动手的事情。国外的小孩,会送小孩一个小锤子,学会钉钉子,起一个小木屋,自己住进去。这就是要试,要体验。
    百试静心一辩。科学技术可能是明天的面包,科学技术也可能是明天的毒药。如傣族的老奶奶80多岁了,没一根白头发。为什么?她用洗米水洗头,洗米的水放在坛子里沉着,三天后用这水洗头,既洗得干净,又让头发保持了活力。特别是小孩子,中间的卤门是空的,如果用洗发膏抹上去,一分钟不洗掉,30%的化学元素渗进去。造成对孩子的伤害。
    百辩深入一思。有一个故事,一群运动员想登一座山,但是不知道路,就请一个老头子给他们带路,老头70多岁了,曾经50多年前登过山,现在可能忘记了。这群运动员说,老大爷你起码登过这座山,带路吧。走了两天两夜,根本没找到路。然后每个人都埋怨这位老头,不会带路。但是抱怨,谁都不敢离开老头,因为离开老头更找不到路。老头带着他们走,也不说话,走到一个平地上,老头说,大家先围成一个圈,然后坐下来慢慢的趴到地上,拉耳朵贴着地。然后大家全部坐着耳朵贴着地,很静心的听。果然有人说,好像这个方向有流水的声音。老头说,我的耳朵不行,你们大家听一下。果然几个人一听是有流水的声音,然后把方向搞明白了。然后大家朝着这个方向走,走着发现一条溪,顺着小溪走发现一条小河,再走发现废弃的码头,看见码头就有人了,然后就走出了原始森林。老头把衣服一脱,嗷嗷唱起歌来。回头一看,20多个运动员,各个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老头在前面带路,他知道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他总是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后面的20多个人,跟着老头走,一步都没少走,但是心里在抱怨。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叫精疲力竭,精力上的消耗,使你更容易使自己瘫下来,所以说百辩深入一思。
    百思必有一得。我们前面有绊脚石,但是我们要想办法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成为攀登的台阶,这就是“一得”。
    国学要端——自得其乐的心态
    多子多福,知足常乐,也是一种乐。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如果,衣食住行业学养,柴米油盐酱醋茶。那么,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仲)就会:琴棋书画酒诗花,美酒喝至微醉后,好花开到半开时。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诗”是一种意境,同样是一件事,美国宇航飞机爆炸了,七个人死了。我国写的是比较公文式的,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宇航员表示沉痛的哀悼,对家属表示慰问。撒切尔夫人写的是,我们至今怀念哥伦布,因为他是探索地球未知领域的英雄,我们永远会怀念哥伦比亚宇航员们,因为他们是探索太空未知领域的英雄。所以她这是一种“诗”镜,这是对事物描述的一种超越,是文字上的超越。
    国学要端——方式方法
    1.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尊重长辈。新入职的人,感谢前辈给他留下这个职位,感谢前辈创造了使后辈工作的企业。有工作的机会。
    2.醍醐灌顶。醍醐是羊奶的精华,草原上的人从马背上摔倒就晕倒,很久不醒来,就会出问题。所以他们经常带着羊奶的精华,往头顶上一倒,使他马上惊醒过来,因为草原上很少找到水,所以醍醐灌顶,就是给他一个猛然的醒悟。临崖立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3.境界。春夏不捕鱼,冬天不砍树。是对幼小生命的尊重,情理之中是境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对比反差,意料之外也是一种境界。
    国学要端——慧者本源
    1.慧源。即找到行为、事情、万物的源头。如人行为的动力来源。国学认为,不是来自外力量和支持。而是来自“心中”三个根:一是善根,强调人之初性本善,而且这个观点国外也认可了。为善自然获福,华盛顿大学的沙莫尔教授提出的“利他行为”,是善根另一种表达。人只要有行为能力,都会有帮助别人的心。在广州烈士陵园重复沙莫尔“利他行为”,安排一个三岁半的男孩和他妈妈在走,前面30米的地方安排1岁半的男孩摔一跤。就看这个三岁半的男孩是什么反应。这个3岁半的男孩马上把妈妈的手甩开,跑过去扶那个1岁半的小男孩。这个一岁半的小男孩就不要他,要妈妈。这3岁半的小孩很伤心,你妈妈不在,我来扶你,地上很脏。1岁半的小男孩说,不要你,我要妈妈。这个3岁半的小男孩倒退两步,叉着腰对他说,你还撒娇,你们这一代人真幸福。看来这个3岁半的小男孩,从小就有利他行为。
    2.慧根。就是舍得和得失。只有舍的人才有得。这就有慧根。人有慧根,人是会交换的动物。你给猴子一个苹果,他手上拿一个桃子,它不会给你。但是你给小孩一个苹果,他手上有一个桃子,他会交换给你。1岁多的小孩,他都会交换。但是猴子再大,也不会交换,抢了就跑。所以“交换”就是舍得和得失的慧根,人有慧根就需要掌握得和失。人最重要除了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以外,还会携带工具。携带工具又促进了工具之间的交换,这就是能力的交换,也就是人文化背景的交换,也就是人智慧的展现。
    3.追根。就是不断的追问,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断的追问才会有人的发展,才会有社会的发展,才会有国学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