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仁斋的古学为其子伊藤东涯所宪章,子孙绵延,古义堂的家学一直传承至明治时代。孔子殁后二五五〇年,孔氏家族倾注了极大热情予以祖述,一直持续到七十七代孙孔德成;仁斋自然无法与之比肩,但在日本却是罕有的学问世家[1]。 距今三十年前,天理教主中山正善热忱地将伊藤家的藏书捐献给了天理图书馆[2]。依据关西大学图书馆管理员中村幸彦教授的周密调研,昭和三十年刊行了《古义堂文库目录》。我等承蒙此《目录》之赐,得以掌握古义堂文库的全貌。每当参访天理图书馆,拜读古义堂文库,莫不仰承中村教授的恩泽。而欲认真学习仁斋之学,必然会反复参考此《目录》,并对中村教授的努力油然生敬佩之情。 据说伊藤仁斋通过自学通达了朱子学,并进而形成了古学学风。仁斋读了什么书?产生了怎样的思想呢?仁斋死后,其长子东涯著《先府君古学先生行状》将亡父的经历遍告诸亲友。东涯最理解仁斋,他所著的这篇《行状》可以说是我们去了解仁斋的最早史料。最近,我将古义堂文库的仁斋、东涯藏书与同时代朱子学书籍在日本的翻刻情况等做了一番比较,探究反映仁斋学风形成的《行状》早年记述是否真的可靠。 《行状》说,仁斋十一岁时(宽永十四年<1637>)开始跟从老师通过训读[3]来学习《四书》第一部的《大学》,当读至著名的“治国平天下”章时他心中疑惑:有没有真正懂得此意的人?若有,当师事之。尔后学问稍进,即欲学做诗。其发想之奇,连成人也颇惊讶。仁斋这时的诗似乎没留传下来,但《行状》载有他十九岁时(正保二年<1645>)偕同父亲游琵琶湖时的诗作: 古来云此水,一夜作平湖。俗说诚难信,世传何其迂。百川流未已,万谷满相扶。天下滔滔者,应怜异教趋。(《古学先生诗集》卷一) 对琵琶湖于一夜之间形成的民间传说,仁斋断言其难信,其口吻虽是效仿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然采用此民间传说实是讥讽举世信异教(即佛教)。据说其坚持儒教立场的信念让长老们震惊,所以被记下了此诗。当时他正好在读购得的朱子之师南宋李侗(字延平)[4]的《延平李先生师弟子答问》,复读了好几遍,连书都翻破了,据说这是他接受宋学的动因。 日本出版《延平问答》是在正保四年(1647),其时仁斋21岁。估计仁斋是弄到刚出的书,读得入了迷。然而,参阅《古义堂文库目录》的〈仁斋先生手泽本〉,却见不到《延平问答》的记载。年轻时就喜欢读且至翻破了的书,伊藤家没有留存下来实属正常。譬如我,大中小学时代爱看的书也差不多遗失了,手边几乎没有,想来仁斋也是这样的吧。 《行状》接着写道:尔后深浸于宋儒理学,一股脑儿地读了《性理大全》、《朱子语类》等书,昼夜钻研,极尽精微奥髓。这里有个疑点:既然读了《性理大全》、《朱子语类》等,为什么〈仁斋先生手泽本〉不记载这些仁斋早期爱读的书?其实这与《延平问答》的问题同理,并不是什么问题。明代胡庆奉敕编修的万历三十一年版(1603)《新刻性理大全》传入日本并由小出立庭加标点后,于承应二年(1653)在日本出版,当时仁斋27岁,所以不难想象仁斋是如何翘首以待,一上市就马上购得而醉心阅读。 但关于《朱子语类》有问题,由宋黎靖德编、明朱吾弼重编、汪国楠校正的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版传入日本时,林罗山获得、登记并写了跋语,此书现在还在内阁文库珍藏着。该书大部分是在宽政(1789-1800)年间由安井真祐标点,出版于江户,出版时仁斋死后至少已八十五年。而大明刊刻的原版书相当贵重,我想年轻的仁斋是没有财力购读大明原版《朱子语类》的。 假如仁斋购买了《朱子语类》原版书并加句读,那对仁斋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书,一定会永久保存在古义堂的。但不可理喻的是,纵观仁斋、东涯以下,古义堂藏书中既没有《朱子语类》的明版,也没有日本版。以明成化二年版(1466)由《朱子语录》摘编的《晦庵先生语录》为底本,正保三年(1646)京都二条鹤屋的町田原仁左卫门刊行了古活字本,古义堂倒是收藏有该书。此书由东涯校对、抄写,末尾有东涯的跋,作“从贞享二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三年正月元日会读点校”云云。此时间为1685-1686年,仁斋在59-60岁之间,大概是仁斋让十六岁的东涯读了这难懂的《朱子语录》之节录吧。《目录》收入了东涯这手泽本,而实际上它应该是以仁斋的句读为准的一个忠实的手抄本。 对此,有人推测:正保三年仁斋二十岁时,购得新版的《晦庵先生语录》埋头阅读,后来则用此书作教材训读于其子东涯。如果这个推论成立,那么那我认为仁斋年轻时一定没有弄到《朱子语类》的原书,只是读了该书的抄录本罢了。所以东涯的《先府君古学先生行状》记述仁斋读了《朱子语类》,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读了《晦庵先生语录类要》。 谈了这么多书志学上的考证,姑且按下不表。我想说的是:实际上对仁斋年轻时学风的形成影响最大的与其说是朱子莫若说是北宋的程子兄弟。仁斋的手泽本中就有程颐著、朱子编的《周易经传》和《程子则言》。中村幸彦教授解释说:在《周易经传》上,仁斋从青年时代直到晚年,用墨黑、朱红、青蓝色批注了好几回,墨黑色是青年时代写入的朱子及其它训诂注释,朱红色是元禄初年撰写《易经古义》时尽抒己见而写的论说。而于《程子则言》,他又说:“仁斋所写《二程全书》的抄记,可以说是青年仁斋勤学的证明。”这个解释道尽了程子对青年仁斋的感化是何其深远。读仁斋《论语古义》等原文,详情自能明了,故中村教授的解释可为圭臬,暂就此搁笔。 (原載《日本思想大系月報》第16期第10-12页,岩波書店,東京,1971年9月) ---------------------------------------------------------------------- [1]仁斋学是日本古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仁斋学由古学派的创始者伊藤仁斋和其子伊藤东涯的学术思想构成。因为仁斋在京都崛川地方办学,故“仁斋学”又被叫作“崛川学派”;又因为仁斋的住所叫“古义堂”,所以“仁斋学”也被称作“古义学派”。伊藤仁斋(1627-1705)名维桢,字原佐,号仁斋,私谥古学,平安(今京都)人。仁斋是日本古学派的创始者。据《先哲丛谈》记载:“仁斋自幼颖异挺拔,异群儿。”他一生主要在京都堀河家塾收徒讲学,长达四十年之久,受教育者多达三干人,被誉为一代儒宗,使天下学者四面来归之。在学术宗旨上,仁斋青年时代笃信朱子学,中年以后逐渐放弃宋学而倾向古学,于他这种思想转向,当时在日本寓居的大明遗民朱舜水曾说:“伊藤诚修兄策问甚佳,较之旧年诸作,遂若天渊。倘由此而进之,竟成名笔,岂逊中国人才也,敬服,敬服!”——李甦平《朱舜水与日本文化》 [2]“天理图书馆是天理大学的附属图书馆。天理大学地处奈良县中部的天理市,是一所由天理教创办的大学。天理教原出日本教派神道系统,是日本新兴宗教之一,在明治末年得到政府认可,此后获得迅速发展,其所在城市也以这一教派命名。一九二五年创办天理外国语学校,是为天理大学(一九四九年改制)之前身,天理图书馆即为其附属图书馆,同时也是天理教的公共图书馆。天理教第二代真柱中山正善(一九〇五~一九六七),对天理图书馆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他早年即以藏书闻名,一九四一年收购了江户时代京都著名儒学家、古义学派创世人伊藤维桢(一六二七~一七〇五)传承下来的古义堂文库,为天理图书馆之珍藏打下基础,如今日被列为「日本国宝」的宋刊本《欧阳文忠公集》,即其旧藏。二战后,日本原依附皇室的贵族旧公家和藩府大名家所存古籍与美术品大批散出;兼以财阀解体,伴随高额财产税,其昔时所购贵重藏书也纷纷出售,成为明治以后日本古美术、文化财大移动的时期。当时占领日本的美军最高指挥部,在限制旧日依附于天皇的神道教派的同时,对佛教教派与新兴宗教如天理教等则予大力支持,战后的日本政府则在税收方面尤其给予优惠,故教派与寺院成为战后财力最为雄厚的团体之一。天理教在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五〇年代前期这一典籍文物大移动的时期,以其惊人的财力,大量收购,天理图书馆一举成为日本藏书最为丰富、珍藏宝物丰硕的图书馆之一。其中如宋版《刘梦得文集》与前举《欧阳文忠公集》被列为「日本国宝」,十六种唐钞本、宋元刊本列为「重要文化财」,所藏《永乐大典》等收藏还不在其列。日本戏剧与中国戏曲之收藏,也颇为有名,而在其藏品中,犹未入流,如《鸾铃记》、《夺秋魁》等孤本、珍本尚只列入「准善本」。其中之中国戏曲小说文献,部分来自盐谷温与吉川幸次郎之珍藏。”——《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出版前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另:严绍璗《在天理图书馆访“国宝”》,2000年8月16日《中华读书报》;《日本藏汉籍珍本追踪纪实》(严绍璗海外访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训读”指用日本固有的语音来读汉字,日本人常用此法读汉籍。 [4]李侗(1093-1163),字愿中,学者称延平先生,朱熹的老师,南剑州剑浦县(今属福建南平)人。他认为万物统一于“天理”,提出“理与心一”,主张“默坐澄心、体认天理”。李侗性拙朴,好静坐,不喜著书、作文,醇然处士之风。其主要著作有《萧山读书传》、《论语讲说》、《读易管见》等,朱熹曾从游其门,并将其语录编为《延平问答》,后人辑有《李延平先生文集》。 另:饶建华《理学宗师“李侗”》,2002年11月7日福建南平《闽北日报》第6版。 [附一]伊藤仁斋(1627-1705) 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家,名维桢,字源佐,仁斋是他的号。11岁时开始学习汉籍,19岁时阅读到朱熹编的《李延平答问》后,开始对朱子学产生极大的兴趣。28岁时,学习佛教和道家的思想,对宋学产生疑问。1662年后,开私塾教弟子,著述有《论语古义》、《孟子古义》、《中庸发挥》,对朱子学有所批判。同时还与友人组织了“汉籍研究会”。接受仁斋教育的弟子中不仅有公卿、武士,而且还有市民、农民等,其交友也广,在历史上曾一度具有类似于日本宫廷汉学顾问的地位。 伊藤仁斋认为要了解孔子思想,必须依据《论语》,并以《孟子》为手段,于是他把自己的学问称作“古学”,把自己的著述称作“古义”,把自己的私塾称作“古义堂”,以示复兴孔子、孟子的古老学问。仁斋主张,朱子学的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是一种虚无的理论,应加以排斥,而孔子所提倡的思想是实践道德。其对朱子学的批判比中国早了近五十年,在日本,这种批判促进了日本学者对朱子学的反思,而荻生徂徕的“古文辞学”和石田梅岩的“心学”等都是在对伊藤仁斋的再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 伊藤仁斋也擅长于汉诗文,风格高雅,言辞达意,尊崇自然,饱含感情。其主要著作有《论语古义》10卷,《孟子古义》7卷,《中庸发挥》1卷,此外,还有《童子问》、《语孟字义》、《古学先生文集》、《古学先生诗集》、《仁斋日札》以及《仁斋日记》等。 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928617.htm [附二]伊藤仁斋(1627-1705) 日本德川时代前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古学派之一的古义学派(又称堀川学派)的创立者。名维桢,字源佐,号仁斋、古义堂、棠阴。生于平安(今京都)。自幼聪明、好学,11岁读中国儒学经典,初时崇奉宋儒的理气学说,37、38岁时怀疑宋儒背离孔子和孟子,于是摈弃朱子学,独尊孔、孟,主张恢复儒家经典的古义,十分重视《论语》和《孟子》两书,并要建立所谓“圣学”,虽然遭到朱子学派的攻击,仍然坚持己见。他终身没有做官,在京都堀川开设私塾“古义堂”,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培养出一批著名的儒学家,形成古义学派,在日本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哲学思想受到中国明朝哲学家吴苏原的影响。仁斋逝世后,他的弟子私谥他为“古学先生”,他的长子东涯继承并且发展了他的学说。 仁斋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他认为:“天地之间一元气而已”,这种物质性的气分阴、阳,以盈虚、消长、往来等方式运动、变化着,永不停息,产生万物,构成整个宇宙。他同时肯定宇宙是无始无终的,否定了宋儒的天地开辟论。他还以气为本,认为先有气而后有理,批判朱熹关于以理为本、理在气先的唯心主义观点。朱熹以理为本,把宇宙看作是寂静不动的;而仁斋却以气为本,把宇宙视为“一大活物”,用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一切现象,仁斋宣称,理是气的条理,是虚的,气才是实的;虚的理是死的,只有实的气能体现活生生的运动、变化。他的哲学包含着辩证法思想,提出了关于对立面及其转化的命题。他写道:事物“无不有对”,“盖物有两而后化,无两则无以化”。 在伦理思想方面,仁斋认为,孔门以仁为宗,仁的本质就是爱。他的道德观以仁为核心。他所讲的道是为人之道,认为“圣学”就是王道,王道就是仁义,这是儒家传统的学说。他赞成孟子关于人性本善的说法,反对宋儒把人性分为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他重视教育和实践,不作烦琐的考证,曾用通俗说理的方法注释儒家的经典。 仁斋的主要著作有:《〈语〉〈孟〉字义》、《童子问》、《〈论语〉古义》、《〈孟子〉古义》、《〈中庸〉发挥》、《〈大学〉定本》等。 来源:http://www.hoodong.com/wiki/%E4%BC%8A%E8%97%A4%E4%BB%81%E6%96%8B [附三]伊藤东涯《霞池省庵手柬叙》 曩者明氏失驭,神州陆沉,忠臣义士莫之敢支吾。时越中有朱舜水先生名之瑜,字鲁屿,文行著闻。尝被鲁王之徵,既而顺治纪历,九有沦于胡。先生义不食虏粟,抗仲连之节,来寓吾肥之长崎,流离困顿,百艰倍尝。 筑之与肥,琅相接也。筑之柳川,有安东省庵先生,世宦于本镇,为名族,人称笃学君子也。闻舜水之抵崎,负担而从之,抠衣执弟子之礼。先生俸岁百,分其半以廪舜水,而馆私塾。既而舜水应常藩之聘而东,时时递书音以相质难。盖舜水之在肥,在吾万治二年矣。舜水既殁,先生服心丧,辑其遗文曰《心丧集语》。其好善之笃,久而不渝,吁亦难得矣。 舜水之乡人有张斐字非文者,号霞池,尝附商舶来于长崎,欲造先生庐而叙谢,拘于禁而不得面,以柬牍词章互相酬答。予方髫,尝借于筑人,腊而衍之。属者,先生之孙守经,游学而寓辇下,来而请序。呜呼!先生之于予,父之执也,况乎不唯其好善之不可不传,亦风千载之下,使夫人兴起好善之心,乐为之序云。 ——摘自《朱舜水集·附录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81-78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