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城 曾子其人。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6年)。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费县)人。名参,孔子晚年的学生,以孝著称。认为“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主张“慎终(慎理父母丧事)追远(追念祖先)”(《论语·学而篇第一》),还主张“犯而不校”(论语·泰伯篇第八)。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相传《大学》是他著的。《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后独立成篇,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大学”相对于“小学”而言。“小学”在古代专指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古时蒙童入学,先习认字,掌握基础的文化常识和必需礼节。待到15岁左右方可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道即规律、原则等。“明明德”即使道德彰明光大之意。“亲民”的“亲”,通“新”,使更新、革新的意思。“亲民”就是“新民”,使民众弃旧革新,除恶扬善。“止于”在此作目的解。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彰显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革新,除恶扬善,在于使人达到至善的境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大学》)。“庶人”指平民百姓。“壹是”即都是。曾子指出,上至天子君王,下到平民百姓,每人都应当以修养品行作为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倘若本末倒置,想要治理天下,是根本不可能的。 曾子16岁拜孔子为师,得其真传。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曾子,子思又传授儒学于孟子。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家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特别是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三纲领中,“明明德”指个人的道德修养;“亲民”指自明其“明德”之后,推己及人,教民自新;“止于至善”则是“明明德”与“亲民”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八条目”常与“三纲领”合称“三纲八目”,是宋代理学标榜的“内圣外王”的八个步骤。 曾子主张凡治理国家的人,必先从个人修养做起,被称为“初学入德之门”。他具有“以仁为己任”、“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大丈夫气概,在与政治权势的交往中保持着无私无畏,议而不从的态度。不屈从、不苟合、刚直不阿、清醒处世的君子品格——这基本上是原始儒家对待政治权势的正面态度与做人的基本原则。虽然不必一定卷入现实政治的漩涡,但一定清醒地保留着对专制政权的批评权力,这是曾子留给后人的启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