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先秦时指普遍皆宜的道理。《礼记·礼 器》:“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理之本也;义理, 礼之文也。” 《管子·形势解》:“乱主之动作失义理。” 《吕氏春秋·明理》:“不知义理。”②汉晋时指经义名 理。《汉书·刘歆传》:“及歆治《左氏》,……由是章句义 理备焉。”《北史·崔浩传》:“精研义理,时人莫及。”③ 宋以后称道学为理学或义理之学。理学家多言义理。 《近思录·致知类》:“更愿完善思虑,涵养义理。”张载 《经学理窟·义理》:“吾徒饱食终日,不图义理,则大非 也。”“己能寻见义理,则自有旨趣。”朱熹《朱子语类》: “义理无穷,惟需毕力钻研,死而后已耳”(卷八十)。王 守仁《答徐成之》:“此心常存而不放,则义理自熟。”④ 清代学者将学问分为义理、考据、辞章三方面。姚鼐《复 秦小岘书》:“鼐尝谓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 证。三者之分,异趋而同为不可废”(《惜抱轩文集》卷 六)。章学诚《文史通义》:“义理存乎识,辞章存乎才,征 实从乎学”(《说林》)。又“义理不可空言也,博学以实 之,文章以达之”(《原道》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