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关系的论辩,是儒家最重要的论辩问题。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与延平李先生书》)陆九渊也说:“凡欲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象山语录》)义是指合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行为,利是指物质利益及功利。儒家义利之辨大致有三种观念:①重义轻利,是儒家义利之辨占主导的认识。此观念的极端是以义利绝对对立,只言义,不讲利。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为代表,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孟子答梁惠王:“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董仲舒讲:“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朱熹将义利与天理人欲、公私等同起来,“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四书集注》)而主张只讲义不言利。②义利统一,或义利兼重。以叶适、王夫之、颜元等人为代表。叶适说:“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习学记言》)王夫之认为义是“立人之道”,利是“生人之用”,“离义而不得有利”。(《尚书引义·二》)颜元说:“以义为利,圣贤平正道理也。”并将董仲舒的二句话改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四书正误》)③反对私利,主张公利,认为义与公利相统一或至少不排斥。以张载、程颐、胡宏等人为代表。张载在《正蒙·大易》中说:“义,公天下之利。”程颐说:“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语录·十七》)又说:“苟公其心,不失其正理,则与众同利。”(《程氏易传·益卦》)胡宏说:“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知言》)第一种观念虽有轻利乃至否认利的弊端,但对人的道德节操的培养有激励作用,尤其在物欲横流时;第二种观念较为合理地解答了义利的对方统一关系;第三种观念区分公利与私利,肯定公利,反对以私利害义,是儒家义利之辨中最有价值的观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