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常识 > 儒学 >

为学之道:困而后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2-09 一元一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环境艰难时,总要想些办法与出路,长久下来,练就各种本事与能耐,等到有了表现的机会,自然放出异彩,让人欣赏赞叹。根据统计,本世纪最杰出的人物之中,有四分之三来自贫困的背景,这似乎印证了孟子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云云。
    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他在幼年时必须替人放牧牛羊、看管仓库,做过不少杂役,也深知民生疾苦。直到十五岁立志向学,人生视野豁然开朗,知识、才能、品德与时俱进,乃成就一位彬彬君子。就知识而言,他几乎无所不学,《诗》《书》《礼》《乐》《易》五经皆通。就才能而言,则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无不娴熟。就品德而言,则日新又新,自强不息,使弟子们心悦诚服。
    凡走过的,必留下足迹;凡奋斗的,必经历成长。问题来了。有人以为孔子是“天纵之圣”,靠着天赋过人而卓尔不群,无所不能。孔子是诚实的,一方面说:“我非生而知之者也,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他努力向古代圣贤学习,逐渐温故知新、融会贯通,才得到眼前的成绩。另一方面,他毫不避讳地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正是因为年幼时,家里穷困,也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孔子必须脚踏实地从基层民众的生活中,走出自己的道路。“凡走过的,必留下足迹;凡奋斗的,必经历成长。”这句现代人的格言,实有普遍的例证可以支持。
    到了“三十而立”之后,能否得君行道呢?求人不如求己,孔子从不放弃自我成长的机会。他说:“吾不试,故艺。”(《子罕》)意思是:我不曾被国家所用,所以学得一些技艺。学习技艺的目的是谋得一官半职,可以发挥所长,贡献社会人群;现在所谋未遂,所以只好继续培养各种专长,等待时机成熟。
    孔子的榜样对我们现代人深具启发性。少年得志,固然令人羡慕,但是正因为得志,也就不再虚心认真去学习新的技术与能力,久而久之,成为官僚层级系统中的一员,无法展现新颖的生命力。反之,不去担心别人对自己疏忽及误解,却只反省自己有无真才实学,就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
    即使后来功成名就,孔子也不忘记少年时代的艰苦奋斗,并且丝毫不觉得难堪,这又表现了不忘本的精神。我们也许无法选择命运,却可以选择自己对命运的态度,积极改善自我的条件,最后水到渠成。孔子的例子,正是青少年可以效法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