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梁燕 张彭春,20世纪上半叶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戏剧家、外交家。不管身在何处,他始终对祖国满怀眷眷之情,1946年他在重庆南开学校的讲演中说:个人30年来,有时致力于教育,有时致力于外交,有时也研究戏剧,表面看来,似乎所务太广,其实一切活动,都有一贯的中心兴趣,就是现代化,也就是中国怎么现代化。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许多精英人物为当时尚处于积贫积弱的祖国奔走、呐喊并且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知识和才干,他们的骄人成就和赤子情怀令人景仰。我国现代杰出的教育家、戏剧家和外交 张彭春(1892~1957),字仲述,天津人。祖上世代经商,其祖张虔,弃商习儒,英年早逝。父亲张云藻(字久庵)酷爱音律,擅长琵琶,是津门有名的乐师,人称“琵琶张”。长兄张伯苓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航海科第五届毕业生;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主张“教育救国”,后任南开学校校长。张彭春小其长兄16岁。 留学美国名校建设中国一流大学 1904年,张彭春作为南开中学第一届毕业生进入了保定高等学堂。6年后,张彭春考取北京第二批“庚子赔款游美生”资格,同期录取的学生还有赵元任、竺可桢、钱崇澍、胡适等人。从1910年至1915年,张彭春先后在美国克拉克大学攻读文学学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和教育学硕士学位(后者受业于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作为“世界大同会”会员,张彭春曾代表克拉克大学出席费城世界总会年会,代表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留美学生参加波士顿全美留学生年会。青年时期的张彭春,较早地显现卓越的语言天赋和交流能力。 在美接受西方教育观念和现代学术训练后,张彭春致力于中国的现代教育。1916年他回到南开学校任教,在南开学校修身班做了题为《学生之气质》的讲演,提出南开学校气质教育标准:“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敬、宜庄。”这些要求都为南开学生所熟知。 1919年张彭春再次赴美留学,其间作为天津代表出席华盛顿会议,又被选为中国教育研宄会的会长(该会设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第二年陪同中国欧美教育考察团考察美国各大学。1922年4月他完 1923年,张彭春受聘为南开大学教授,执教期间他不断向师生宣讲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南开女中教职员的第一次联谊会上,他做了《先生究竟要教什么》的讲演,提出教师应当由教“学科”转到教“学生”,由教“班”转到教“个人”,由教“平均”转到教“活人”,这些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在南开中学第二次联谊会上,张彭春再次受邀演讲,他说目前无形逼迫我们要去找一个效率最大的方法,去达到我们的目标——求学、救国。”“中国现在需要的,就是在世界上如何使中国民族可以存在。要造就一些应付现代问题能力的人才。”“若只一味抄袭西方旧法,早晚必为外族所支配。”他把培养中国现代人才的问题提升到救国、强国的高度,其拳拳之心可感,而其反对照搬西式教育的看法,也颇有见地。 同年暑假,张彭春被聘为清华学校教务主任,在清华课程委员会议上提出“减少钟点、提高程度、选择自由、中西并重”的教学主张。张彭春革新国文课教学的举措是将国文分为“阅书和作文”两项。即“作文,须每星期一次,每月或每二月举行甄别一次。擢最优者数名酌给奖品,并许其自做专门的研宄,不必上课,然须呈交其著述或研究。阅书,亦应两星期交一札记,并由教师讲说或全班讨论”。这种举措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张彭春主持清华大学教务时,制定了“清华大学之工作,将完全以预备在中国应用之人才为标准”的培养原则,还提出“将来留美学生,完全以考试选取”的办法。 由于清华保守势力的攻击,张彭春于一年后请辞并离开清华。陶行知认为,张彭春对清华改革的贡献是起草了《清华大学的总纲》,制定了过渡方案,“一是将清华学校与游学完全分开,停招旧制之留美预备班。二是建立新校,完全在本国造成本国领袖人才为目的。三是游美学额之给予,完全公之全国各大学之毕业生,以公开考试定之”。他评价说,“这三项政策是清华学校最切中时代需要之改革”。充分肯定了张彭春在清华大学主持教务期间的积极作为。 20世纪30年代,张彭春到荷兰、芬兰、德国、波兰、奥地利、瑞士、法国等欧洲国家考察教育。受民国政府教育部聘请,张彭春赴英国伦敦、牛津、剑桥等10所大学讲学,并考察该国教育,其间做了题为《中国文化的变迁几个方面》的系列演讲,向世界介绍中国。 引入西方话剧外传中国戏曲 作为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张彭春较早地从事了话剧的创作实践活动。在美留学期间,张彭春就曾发表英文剧本《灰衣人》《闯入者》《醒》。刚回南开学校任教时,即被推为南开新剧团副团长,导演新剧。其英文独幕剧《醒》在毕业生典礼的演出,受到当时尚在南开学校读书的青年周恩来的称赞:“是日排演颇多引人入胜之点,盖同学耳聆英语之机甚鲜。获此良辰,聆听妙句,佳音佳景,两极其妙矣!”1918年,张彭春吸收西方写实主义原理创作、上演的新剧《新村正》是我国最早的一出反帝反封建话剧,受到宋春舫、胡适等推崇。胡适在《新青年》第6卷第3期发表文章高度评价《新村正》和张彭春领导的新剧团:天津的南开学校,有个很好的新剧团。……新编的一本《新村正》,颇有新剧的意味。他们那边有几位会员(教职员居多),做戏的功夫很高明,表情、说白都很好。布景也极讲宄。他们有了七八年的设备,加上七八年的经验,故能有极满意的效果。以我个人所知,这个剧团要算中国顶好的了。 1924年5月10日,为了迎接泰戈尔访华并为其64岁华诞庆祝生日,张彭春导演了由新月社成员徐志摩、张歆海、林徽音等人用英文演出的泰戈尔名剧《齐德拉》,泰戈尔、梅兰芳一同观看了演出。这也是印度戏剧首次在中国的上演。 20世纪20年代后期,时任南开大、中学部教授的张彭春,导演了王尔德的《少奶奶的扇子》、丁西林的《压迫》、田汉的《获虎之夜》、高尔斯华绥的《争强》和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娜拉》等名剧。易卜生的两部剧都是由年轻的万家宝(曹禺)担任女主角。据曹禺后来回忆,由于接触戏剧,他 1930年初,张彭春在华盛顿参加中国大使馆欢迎梅兰芳访美演出招待会,由于熟悉美国文化,对梅兰芳演出的剧目提出修改意见,建议《贵妃醉酒》等剧目压缩时间,增加《费贞娥刺虎》等情节紧张、表情丰富的剧目,以符合美国观众的欣赏习惯。 1930年2月16日,张彭春以总导演身份同梅兰芳剧团赴纽约百老汇49街剧院举行首演。演出前,张彭春身着燕尾服,以流利的英语向美国观众讲解中国人的演剧观念和中国戏曲独特的表现形式。为防止一些观众中途退场,张彭春特在开场前对观众说:“中国京剧是古典戏剧的精华,只有最聪明而有艺术修养的人,才能欣赏,那些愚蠢的人是听不懂的。”由于深谙美国观众心理,他的讲话十分有效。演出过程,剧场鸦雀无声,竟无一人离场。由于剧目调整得当,演出很受欢迎。戏票销售一空,原本计划演出两周,最后应观众的一再要求,又加演三周。 此后张彭春陪同梅兰芳到达洛杉矶,拜访波特市长和当时“影坛三杰”一卓别林、范朋克和玛丽•璧克福,并在范朋克、玛丽•璧克福夫妇的别墅小住。波摩拿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鉴于梅兰芳卓越的戏剧贡献,授予其 由于中国戏曲的剧名多以地点命名,或以情节概括冠名,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美国观众常常莫名其妙。为了消除文化的屏障,张彭春对剧名的翻译独具匠心。以《汾河湾》《春香闹学》为例略做说明:张彭春分别将其翻译成《鞋的问题》和《淘气的女学生》,在《汾河湾》中,张彭春选取剧中起枢纽作用的“一双男鞋”作为剧名进行翻译,既兼顾了剧情的贯穿,又带给观众一种好奇的期待。《春香闹学》出自昆曲《牡丹亭》的一出《闺塾》,剧名的“闹”字本有褒义、贬义之分,从作者的态度看,对春香的“搅闹”带有肯定的意味,而在字面又采用一种“正话反说”的方式。张彭春翻译时使用了“淘气”一词,体现对“闹”字的褒义阐释,不仅恰当,而且俏皮,还传达出一定的喜剧色彩,为梅兰芳的演出增色不少。 梅兰芳剧团在美演出历时半年,张彭春以其学贯中西的才干和在美国学界的人脉,大大推动了梅兰芳和京剧在美国的传播与影响,梅兰芳赞之曰:“干话剧的朋友很少真正懂京剧,可是张彭春却也是京剧的大行家。” 1934年,张彭春再次接到梅兰芳的邀请电报:“在美之成功,实赖阁下之力,此次赴苏,盼能同往,一切均请先生指导,乞速允复。”考虑梅兰芳剧团的急需和各方的期待,张彭春放下教学工作,担任了梅兰芳剧团的总指导和艺术顾问。 1935年1月,张彭春为梅兰芳访苏演出准备宣传资料,他将梅兰芳在美演出时美国评论家发表的文章结集并作序文,指出“中国的戏剧,如何才能得到世界地位,决不是闭户自诩可成的,必须注意到世界需要”。“在演作技术上,世界戏剧感到自己的死板,受写实主义束缚,而中国戏剧在这方面可给我们不少刺激和参考”。又为此行专门作了英文的《中国舞台艺术纵横谈》,刊登于梅剧团赴苏所印的英文宣传品《梅兰芳与中国戏剧》一书中。 访苏准备期间,张彭春向梅兰芳建议访苏不比访美,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剧目安排最好听一听左翼戏剧家@意见。”随后,即约田汉与梅兰芳见面。果然,梅兰芳剧团赴苏剧目在赴美剧目基础上做了较大改动,剧目题材多以反封建、反皇权、反压迫内容为主,如《汾河湾》《刺虎》《打渔杀家》《宇宙锋》《虹霓关》《贵妃醉酒》《红线盗盒》《木兰从军》《抗金兵》等。 1935年3月,为欢迎梅兰芳剧团的到来,苏联对外文化协会出版了《中国舞台上的伟大艺术家梅兰芳》,共收4篇文章,其中唯一为中国作者的就是张彭春的《京剧艺术概观》。3月23日,梅兰芳演出的开幕式在莫斯科高尔基大街音乐厅举行,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会长阿洛舍夫和中国驻苏联大使颜惠庆先后致辞,张彭春代表梅兰芳剧团答谢苏联方面的周到安排。4月他与梅兰芳一起参加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举行的梅兰芳艺术座谈会,会上他两次发言,发表了自己对中国戏剧的看法。5月张彭春在南开大学主办的大型文艺刊物《文学与人生》第1卷第3期发表《苏俄戏剧的趋势》一文,客观介绍苏联戏剧令人乐观的前景和对文化遗产的慎重态度。 20世纪30年代,张彭春主要从事中外戏剧的交流活动,1931年张彭春到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中国文艺;到英国就戏剧和文艺问题拜访了萧伯纳 张彭春执教南开学校时,经常向师生介绍泰戈尔诗作、莎士比亚名剧。20世纪30年代后期,他与万家宝一起翻译并导演一批西方名剧:英国米尔恩的独幕剧《谁先发的信》、法国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狂财》)、易卜生的《人民公敌》、高尔斯华绥的《争强》。其中《狂财》的公演非常成功,后来曹禺回忆说:“为适应中国观众,(我们)把剧中人物的名字改成中国姓名,为了演出,剧情也加删改,更加集中。”天津《大公报》连载徐凌影的报道《〈狂财〉在张彭春导演下演出获大成功》,当时有多家媒体刊登了关于《狂财》的剧评。 登世界舞台发中国声音 张彭春还是一位民国时期不可多得的外交家。1936年6月,张彭春的专著《中国在十字路口》由英国伦敦埃文斯兄弟有限公司蒙塔古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书,全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古老”吗?包括第一章19世纪以前的中国和欧洲世界、第二章中国历史上各时期的文化成就;第二部分是中国现在与未来如何?包括第三章中国的外交压力、第四章中国的转变、第五章中国的困惑和潜力。艾琳• 1937年3月,张彭春赴香港,在港督何东爵士的招待宴会上他表示:如中英两国互有谅解,则以全世界一半之势力,足能左右世界之和平。他在香港中国大楼华商俱乐部举行的欧美同学活动上讲演《华北情势》中国全国人民在最近二年中,尤其近三月内,民族意识大蓬勃。自求生存,不再依赖他人。这种自信力之增长,增高吾国国际地位甚高。凡对中国无领土野心之国家,皆为吾人之好友,吾人皆欢迎其来华经营。自今而后,中国将为维持和平而自求生存。”他的这番充满民族独立精神的讲话,恰值日本侵华战争前夕,因而别有深意。 这年秋天,张彭春受聘国民政府赴英、美等国宣传中国抗战,争取外援。他在一些外交场合讲述日军轰炸天津的情形,促请英政府采取种种措施制止日军暴行;他在英国阿尔伯特皇家大厅的抗议集会上做了《日本对于平民的战争》的讲演。第二年,张彭春在美国华盛顿发起组织“不参加日本侵略委员会”,争取到曾任美国国务卿的史汀生的支持;在当时美国40多个和平团体中,张彭春与其中30余个团体常有往还;他曾协助美国政府说服议员,通过《对日经济制裁案》;他多次往返美国、加拿大的一些大城市,为中国抗战讲演、募捐……这些颇有成效的宣传得到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的特别表扬。他撰写的《中国(抗曰)斗争的“第二阶段”》一文发表在英国皇家研究院出版的《国际事务》第18卷第2期上。 20世纪40年代,张彭春先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中国驻土耳其特命全权公使、中国驻智利特命全权公使。在其任内,他代表中国政府与伊拉克签订了友好条约。作为中国4位代表之一的张彭春,赴伦敦出席联合国大会第一届会议;大会期间,他被任命为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常任代表。在他的建议下,“世界卫生组织团”议案受到重视,大会通过了《关于召开国际卫生会议建议的决议》。1947年1月,由18个国家组成的人权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在会议,美国代表罗斯福总统夫人伊莲娜被公推为主席,中国代表张彭春和黎巴嫩代表马立克被公推为副主席。张彭春在会上强调: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儒家学说,早已为欧洲哲人所倾服。19世纪的欧洲人民虽然走向狭隘之路,并以我为中心,但经过这次世界大战,人类应以博大的眼光来看世界性的大问题。因此,他提出《世界人权宣言》应该融合中国的儒家思想与学说。1948年,张彭春赴日内瓦参加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会议,出席联合国第三届大会,他参与起草和修改的《世界人权宣言》获得通过。法国代表回忆当时情景说,此宣言全靠张彭春运用适当的字句摒除障碍,他出色的协调能力获得了大家的认同。 1957年7月,张彭春走完了他精彩辉煌的一生。这位20世纪上半叶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戏剧家、外交家,不管身在何处,始终对祖国满怀眷眷之情,他于1946年11月在重庆南开学校的讲演中说:个人30年来,有时致力于教育,有时致力于外交,有时也研宄戏剧,表面看来,似乎所务太广,其实一切活动,都有一贯的中心兴趣,就是现代化,也就是中国怎么现代化。 如张彭春所言,他终身致力的是中国的未来一代、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