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见到了瑞典著名汉学家、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罗多弼教授。我们谈起瑞典已故的汉学家高本汉。这时我才听到一则有关高本汉的轶事:高本汉晚年见到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李约瑟问:“你最近一次去中国是哪一年?”高本汉回答:“1928年。”“为什么近几十年都没回到中国去看看?”高本汉沉默了片刻,仿佛自语般地说:“我更喜欢古典的中国。” 说到这儿,罗多弼教授又告诉我:据说在1978年,中国政府曾正式邀请高本汉访华,遗憾的是,邀请信发出时,高本汉已经去世几个月了。 听到这儿,我立即想到另一位同样著名的瑞典东方学家——贡纳尔·雅林。雅林第一次到中国是1929年,那正是高本汉最后一次访华刚结束;而1978年,正在拨乱反正、极力脱摆“文化大革命”的阴影的中国,曾邀请了两位瑞典学者访华,高本汉的请柬已经无法送达,但另外一位则欣然接受了邀请.于半个世纪之后,又回到他魂牵梦绕的中国,他,就是雅林先生! 一 贡纳尔·阿尔弗雷德·雅林于1907年出生于瑞典南方的斯堪尼亚省,他的出生地是离海不远的小村镇威肯。他的父亲是农民,家里有8个儿子,雅林是长子。 他的中学、大学都是在瑞典南方的大学城隆德度过的。1928年,他毕业于隆德大学,并获得了目耳曼语及斯堪的纳维亚诸语言的学士学位。他立即又开始攻读突厥语,并在瑞典第一代突厥语学者古斯塔夫·拉奎特指导下,以半工半读的方式,为父亲的支持与理解所鼓舞,终于念完了研究生课程,于1933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学习突厥语时,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被一些人看来相当艰难又前途渺茫的专业,并被同学们称为“突厥人”。他的老师拉奎特是个在中国新疆工作过多年的传教士,医生,受老师影响,他选取了《维吾尔语音学研究》这个前人极少涉足的论文题目。 为了准备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他于1928春夏间专门到德国柏林参加了“东方学讲习班”,受教于著名东方学家班格教授。讲习班的同学,比如葛玛丽女士等,后来都成了国际知名的东方学家,在学术界活跃了半个世纪之久。为了准备撰写研究生毕业论文.他于1929年—一1930年,专门不远万里,穿过广袤的俄领中亚,随马帮翻越了帕米尔高原,来到新疆南部的首府喀什噶尔。在一年时间里,他尽量搏节经费,深入到民间的许多不为人知的角落,出色地完成了修学考察。他还准备前往和田,去调查那儿的维吾尔语方言,但是一场几乎致命的伤寒使他不得不放弃了这一计划。直到1992年我到他在威肯的别墅去拜访他时,谈起往事,他仍为未能亲自收集到和田方言而深感遗憾。 研究生毕业后,雅林留在隆德大学,担任突厥诸语言的助教。他尽量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到苏联、印度、阿富汗、中东、土耳其等地,作广泛的调查研究。 1939年的一个偶然机遇,改变了雅林的生活道路。他在瑞典北部服兵役时,曾结识了一位军官。那年这位军官派人到隆德大学找到他,要他临时担任一个只会讲土耳其语的难民的翻译。正是由于这一契机,使瑞典外交部对雅林语言才能留下了深刻印象。194。年雅林离开教育界,转入外交界,被派往瑞典驻安卡拉的公使馆。此后,他成为瑞典外交界的新星: 1941—1945年,担任驻德黑兰和巴格达的瑞典外交官。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