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汉学 > 综合述评 >

西方汉学研究的丰碑——高本汉(上篇)

http://www.newdu.com 2017-12-11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高本汉(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1889-1978)不仅是本世纪以来瑞典最杰出的学者,也是西方世界最优秀的汉学家。高本汉以毕生精力研治中国文化,尤其致力于汉语音韵训话的探究,他花费数十年时间,根据古代韵书、韵图和现代汉语方言,以及日本、越南、朝鲜诸国语言中汉语借词的译音,重新构拟了以唐代长安方言为基础的中古汉语语音系统。此外,他以不倦挑热情,涉猎了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大部分领域,在青铜器研究、古籍整理与译介、古代文献辨伪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科学方法和思想观念对同时代中国学者的学术研究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本汉.1889年10月5日生于瑞典中部小城云雪平(Jonkoping)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熏陶。还在家乡读中学时,高本汉就对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表现出强烈兴趣与非凡才能,很难想象的是,他年仅十五岁时,就用方言写出了一些小说,并且对家乡所在地区斯摩兰省(Sm&land)的方言进行了调查。他的第一篇作品是《特外达和摩县的民间故事》,①次年,高本汉又发表了一篇文章《瑞典南部和中部方言的界限(附方言地图)》,②论述当地两种方言之间在语音上的细微差别。为了发展他在语言学方面的的秉赋,高本汉在弱冠之年离开美丽的湖滨故乡云雪平,先后负岌于京城之北的乌普萨拉、中国的北京和法国的巴黎,探水求深,从事汉语音韵学的研究。1907年,高本汉来到乌普萨拉大学学习,专业是俄语.两年后,获学士学位。他的导师龙代尔((J. A. Lundall)是瑞典最杰出的方言学家,由于他的努力,使当年瑞典的实验语言学、比较语言学与方言学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龙代尔独自创造了一套方言注音字母,这套字母可以准确地记录各种方言语音,为方言的实验分析提供了极大便利。高本汉在中国进行方言调查时,就从这套字母获益良多。龙代尔善于识别贤能,及时发现了高本汉的语言天赋,不仅在学术上对高本汉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为高本汉的成功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龙代尔为汉语音韵学的研究,起了最初的奠基作用。
    高本汉毕业后,龙代尔帮他争取到一小笔奖学金,供他前往俄国学习俄文与中文.高本汉似乎在从事学术研究之初,就预见性地感到了有重新整理中国古汉语音韵的可能性,而且果断地选定了这一目标。今天看来,汉字形义繁富,读音明确。但在当年,白话文尚未普及、汉语拼音未曾问世之时,汉语音韵实在是晦奥难明,更何况对于没有打下深厚国学基础的外国青年学者?当时,瑞典还没有中文教授,也没有专门开设汉语课,高本汉因为研究比较语言学的需要,学习了一些中文,最终走上了汉学研究的道路。他听说中国是方言种类最多的国家,很希望能有机会去中国进行实地调查,在圣彼得堡的短期研究结束后,龙代尔教授又帮他争取到一笔奖学金,帮助他前往中国进行方言调查。事前,高本汉并不知道他已经被命运的力量引向东方。或许这是一种巧合,这笔意义非同寻常的奖学金创造了一种幸运,使龙代尔的识见与高本汉的语言天才相结合,在汉学研究的领域中创造出了非凡的奇迹.
    1910年2月,高本汉启程去华,他先后在北京、太原等地学习了两年,前一阶段以学习汉语基础知识为主,后一阶段则外出进行方言调查。他给自己确定了一个目标:选择3100个最常用和最有代表性的汉字列成问题表,进行方言调查。这项工作对他来说并非易事,高本汉当时不仅对汉语和中国社会缺乏足够的了解,而且当时中国的社会形势也极不稳定.仅仅在他来到中国一年,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便彻底崩溃,产生了第一个不健全的共和制度.因此,高本权在中国学习时,中国正处在一个颇为激动人心而实际上又相当黑暗的新时代的前夜。高本汉操当地口音,穿着中国普通读书人的服装,带著仆人和一匹马,访问了北京和太原周围的大部分村镇,他凭借着敏锐的判断力和高尚的品德,不止一次从困境中脱险。当时,高本汉不仅搜集各种方言资料,还写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北方城乡生活风貌与社会状况的报道,寄回瑞典,发表在《每日新闻》上,这可能是瑞典报纸最早的关于中国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的直接报道。在那两年当中,高本汉为音韵学研究的课题搜集了二十四种方言材料(后来增加到三十三种),这为他后来从事音韵学研究工作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