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外语类院系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作用?我认为有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我们是可以大大发挥作用的地方.这就是海外汉学。 从事海外汉学的研究.首要之点就在于能阅读汉学的原文.没有这一点.其成果是靠不住的。这点正是外语大学的优势所在。海外汉学虽然其内容是关于中国的.但它是发生在域外、由外国人所做的学问.从西方汉学来看.它是西方学术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东方学”的一部分。既然它是西学的一部分.它必然要遵循西方学术传统和规范。这样汉学和国学之间既有同.也有异。同.则表现在内容上.无论是传统的汉学还是当代的中国学.材料、文献都是中国的;异.则表现在学术规范和方法上.最终还在问题意识上.它是从自身的文化发展的需要出发、从一个“他者”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的。这样.在汉学的研究中就必须从一种跨文化的角度.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分析汉学。许多国内做“国学”研究的学者认识不到这一点.往往将“汉学”和他们自己所从事的“国学”相等同.对其“同”的部分大加赞赏.认为有水平;对其“异”的部分大加批评.对汉学家们对中国文化和学术的“误读”,不能给予一个合理的解释。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一种比较文学的视角.不能运用跨文化的研究方法来对待汉学。 外语院校的研究者大都在从事对象国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对于国外的文化传统和学术特点比较熟悉.这样就为他们研究海外汉学提供了一种学术上的基础。如果从比较文学的视角来看待汉学.我认为以下两点是很重要的: 首先.母体文化对汉学家学术视野和方法论的影响。从实证的知识论角度来看.域外汉学并非像赛义德所说的完全是一种“集体的想象”.也并非是在本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完全影响下.成为毫无任何可信性的语言技巧.没有任何客观性的知识。他们从16世纪以后.西方的汉学对中国的知识获得了大踏步的进展.“游记汉学”与“传教士汉学”的重大区别就在于.后者己经开始长期地生活在中国.并开始一种依据基本文献的真实的研究.它不再是一种浮光掠影式的记载一种走马观花的研究。传教士汉学绝不是传教士们随意拼凑给西方人的一幅浪漫的图画.他们对中国实际认识的进展.对中国典籍的熟悉和在翻译上的用功之勤.今天的汉学家也很难相比。特别是到“专业汉学”时期.汉学家在知识论上的进展是突飞猛进的.我们只要提一下法国的著名汉学家伯希和就够了。在这个意义上赛义德在其《东方学》中的一些观点并不正确.“东方主义的所有一切都与东方无关.这种观念直接受惠于西方的各种表现技巧……。”由此.西方的整个东方学在知识论上都是意识形态化的.其真实性受到怀疑。他认为西方的东方学所提供的是“种族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和帝国主义的定性概念”.因而他认为.东方学的失败既是学术的失败,也是人类的失败。赛义德的观点显然不符合西方汉学的实际情况.作为西方知识体系一部分的东方学.它在知识的内容上肯定是推动了人类对东方的认识.对汉学来说.这是个常识。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