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汉学 > 综合述评 >

越过界限,消除阴影与隔阂

http://www.newdu.com 2017-12-11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楚 尘﹒
越过界限,消 除阴影与隔阂
    A、对背叛者的背叛
    回眸脑海里与现在很近的文化记忆, 才仅仅几年时间,当时迫切需要吐故纳新 的中国文化在西风东渐的浪潮中扮演了一 个多么不合时宜的角色:它在一种两难的 场合把自己逼到一个尴尬的境地--头脑 过分发热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没能挺住自己 更没有经受住考验,他们在昏昏然中被西 方的各种话语搅得神魂颠倒如坠雾里,在 现代与传统之间,在借鉴与吸收之间,在 取长补短的扬弃征程中,他们没能在震耳 欲聋的喧嚣中清醒自己,而是把自己的双 脚踩在别人的脚印上亦步亦趋,那种蹒跚 学步的姿态下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冀图在学 术上一步登天的“学人”……一段时间, 这种别扭的学风感冒般地传染一时。
  米兰﹒昆德拉是那时被煮沸的话题之 一。
  最初被米兰﹒昆德拉吸引完全是从《 小说的艺术》中获得了某种契合内心气息 的东西,尤其是他在论述七十一个词时所 持的美学态度,而且他还从德语 Kitsch中衍 生并创造了“媚俗”这个侵蚀人类心灵的 普遍弱点的形容词,它似乎道破了文化工 业时代的病态本质。然而,骨子里的昆德 拉是最为媚俗的,当我再来阅读他的《生 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玩笑》、《为了 告别的聚会》、《生活在别处》、《不朽 》等作品时,我完全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 觉:一个口口声声反对、抗议媚俗的人恰 恰是做出媚俗举动的人,这种言行互相背 离的阴影使我以惋惜的而不是信服、欣赏 的心情阅读着他的作品;其实,昆德拉的 小说无非是用性、政治、纯洁与粗鄙的爱 情、国家社会主义等串制起来的一件时髦 的文化外衣。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明 白了他的小说何以满足和占有了大众对文 化的好奇心,以及其后来何以能够捷速地 穿过文化阶层流入到市井深巷的缘由。
  但是,遗憾的是,昆德拉先生并没有 从自己相互矛盾的东西中看到自己的缺陷 ,而是喋喋不休地连篇累赎地写文章抱怨 人们误解甚至曲解了他本来的意图,他还 抱怨人们对他的作品错译得离谱,这种类 似掩耳盗铃的举动无异于把别人看出的破 绽又从里到外兜底翻了出来。或许,《被 背叛的遗嘱》正是在这种状态下他的个人 延宕的思维与想象力、理解力、判断力严 重脱节时产生的“怪胎”。
  尽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噱头:许多艺 术、艺术大师在他的笔下交叉进出;有出 乎意料的甚至连他本人都感到惊奇的思想 火花;以及种种看起来似乎充满积极的肯 定与否定的美学精神。然而他对卡夫卡、 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瓦格纳等艺术大 师的指手画脚是毫无道理的,他甚至批判 阿多诺对斯特拉文斯基的曲解。阿多诺让 昆德拉气愤的居然是,阿多诺用短路的方 法找到了自己的一种态度,而不是寻找一 种认识的意图。这太可笑了,昆德拉在此 大错特错。在二十世纪中叶,很少有什么 具体的、极具典型的契合阿多诺个人内心 气息的音乐实例,可供他用来缓解自己对 音乐衰落的悲观看法,阿多诺尽管有他当 时的局限,但他毕竟通过对斯特拉文斯基 、勋伯格、瓦格纳等音乐大师的音乐实例 的分析,精辟而冷静地俯察到:“今天不 论在任何地方听到的音乐,都是以可能存 在的最清楚的线条勾画出了切断当今社会 的矛盾和裂缝”,尔后,他还马上补充道 ,“同时,音乐借助这个社会产生的最深 的裂缝和这个社会相分离”。昆德拉能理 解吗?他在音乐上的禀赋和感受能力比起 阿多诺不知要逊色多少倍,昆德拉只是做 过一个通俗的爵士乐手,而阿多诺不仅是 一个天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还是一个 严肃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他曾诚挚地感谢 他从20世纪20年代的勋伯格的现代音 乐学派中吸取的革命性的无调性技巧,应 该说他对音乐实例的分析是颇有见地和权 威的。昆德拉的这种与事实不协调的指责 使我们不能不从他的美学趣味中见出问题 。
  卡夫卡生前的平庸的好友麦克斯﹒布 洛德是否背叛了他的遗嘱尚待考证,这个 遗留的历史问题其实不关读者的事。它无 非暴露了当时的可能事实:卡夫卡对自己 与自己所处时代的疑虑,他或许怀疑自己 的感觉的能力--自己是否真实地表现了 那个时代。这种犹疑的心境使他当时不能 果断地下定消毁自己作品的决心,以致把 这个权利交给了布洛德。虽然这个结果是 否可靠尚难有人证实,但卡夫卡动摇了自 己对世界的看法是有迹可循了。昆德拉一 直对此纠缠不休,他一方面感叹如果没有 布洛德,人们在今天甚至不会知道卡夫卡 的名字,另一方面又大力讽刺曾经搞过写 作的布洛德的小说平常得让人难过,以及 布洛德对现代艺术一窍不通,他甚至抱怨 布洛德在自己的作品《爱情的欢喜王国》 中歪曲了卡夫卡的形象。这算什么呢?难 道我们所面对的读者均是一群笨蛋吗?显 然不是。计较布洛德个人的品性根本毫无 必要,退一万步说,假如没有布洛德,我 们或许不会这么早就知道在世界文学位置 上的卡夫卡,或者知道得更晚更少。这一 点,真值得向布洛德致敬。问题是这不算 真正的问题,它太接近于虚无了,昆德拉 先生有什么理由在此饶舌?
  因而,我们不能不说昆德拉为这些问 题斤斤计较是无聊的。并且,他在道德上 、智力上或美感趣味上与卡夫卡是难以类 比的,卡夫卡永远是横陈在他面前的大山 ,他须仰视,才能看清卡夫卡的轮廓。我 们从他对卡夫卡的理解、对阿多诺的横加 责难中可以看出他的变味的审美方向。
    小说应当提出问题,而不是化解问题 (化解是哲学和美学的事情)。这大概正 是卡夫卡与昆德拉之间的最本质的区别。 我曾经认真研读过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观 ,我发觉他有时对小说的意识和感觉的清 理是非常准确和到位的,但是,更多的时 候,我觉察到他陷入到了一个自我设定的 陷阱中不能自拨,他满足于沉浸和陶醉在 自己的自圆自说中。到最后,我忽然发现 ,昆德拉已经被自己在叙述中不停地产生 的矛盾包围了,他根本就没有突围的能力 。但是,昆德拉先生喜欢为自己辩护,这 正是我不喜欢他的一个方面。在《小说的 艺术》和《被背叛的遗嘱》中,昆德拉饶 舌的地方够多的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