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汉学 > 综合述评 >

二十世纪现代小说十论(九)残雪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内转向”

http://www.newdu.com 2017-12-11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一、
    残雪的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是诗意、自审和复仇。从残雪的小说可以明显的看出来的是残雪的小说深受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非理性思想的影响,强烈的表现自我和灵魂的分裂以及自审式的斗争。
    残雪的小说表现了人的灵魂以及心理的复杂性和混乱性、自我的分裂和残缺状态。她的小说将视角从外在世界转向了内心和意识深处,实现了中国当代小说的“内转向”。
    她的中、短篇小说就是不断的重复一些相同的主题和意象,营造一个荒诞、变形的梦魇式的世界(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这样的)。残雪小说的文字阴郁、晦涩,人物形象乖戾和变态。小说中的人物是自我灵魂分裂的几个方面,不断的自审和复仇就是一种诗意的幽默。
                            二、
    中国作家不写灵与肉的斗争,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灵与肉的对立从来就不是激烈的,在以儒家为主导的文化传统里,灵的一面,即道德、精神与灵魂,从来都是超越于肉体的欲望之上的,社会的超我异常强大,个人的本我的欲望,完全被压抑,根本谈不上斗争。因此,这个主题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近现代都没有人去表现,因为这在中国作家的眼中,根本就不能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然而在当代,残雪第一次将小说的视角完全的“内转向”,将作家关注的外在的社会和肤浅的意识转向了“内在世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斗争,残雪描写的就是灵魂的斗争,灵魂的分裂的几个方面的斗争。因为外在的矛盾被残雪完全的投射进入了内心和灵魂,成为了自审和复仇。
    人有攻击和破坏性的死亡本能,但是当这种本能在外界不能正常的得到释放的时候,就转向人自身,因此与本能中的快乐原则和生存意志相冲突,导致了灵魂的分裂,自审和复仇也就形成了。因此,我认为残雪的小说,是完全的灵魂的分裂的斗争,因此,斗争的场地成为了地狱,残雪小说所展现的世界充满了地狱般的景象。
          三、
    中国小说的内转向是从世纪初开始的,也可以说中国世纪初的创作真正开始写“自我”,这在一些人看来很小资,很肤浅,没有社会和历史,但是这是一些受上个时代影响太深的人的看法,现在的文学到了真正的“逆向的哥白尼革命”的时刻了,人的内心和其在世界中的真实感受比外在世界更广大,更深刻。但是作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内转向”,80后作家无论是从描写的精神广度,还是对灵魂探索的深度来说,都是浅显的。而残雪却在20年前就开始了“内转向“,不过残雪的“内转向”,不是转向“自我”,而是转向“自我”后面的更深层的无意识精神内核——灵魂的结构。
   在传统的现当代小说中,作者将目光投向人以外的历史、战争和家族这样的社会结构内容,如与残雪同时代的余华、苏童等先锋小说家。但是较少的关注“个人”,个人总是被划分为某个群体的一员,而不是他自己。而在80后作家的创作中内转向形成了,在他们的小说中,“我”就是我,我的感受成为了小说的中心,长期被忽略的“人”本身被放在了中心的地位。但是这“人”毕竟还是以主体感受为中心的“自我”,而不是“我”的更深刻的精神来源“本我”,而残雪的小说,将描写深入到了灵魂和精神的内在结构,将人与外界的冲突和斗争完全的转向精神内部,“自我”与“本我”的对立和斗争,形成自审与复仇,人在这种精神的“永恒操练”中,不断的接近生命的本质,实现一种精神上狂喜体验。
  但是,我们不得不说,这种纯粹精神性的描写,创造的世界如同炼狱,对于一般想找出所谓“意义”的人来说,无异于缘木求鱼,在残雪的小说中,文本中又独特语言组成的“意象”远比“意义”更能震撼人的心灵。
           四、
    中国当代小说在20世纪初开始“逆向哥白尼式的革命”,残雪小说的为此做出了独特贡献,但是由于其小说完全的由外在的现实世界而转向了非理性的精神世界,造成了其文本缺乏社会和文化向度,使其创作狭域在非理性和潜意识的梦呓之中,造成其小说的不易理解和接受,这并不是如残雪所说的“贵族性”写作,而是一种极端的“个体化”写作。
    因为残雪小说的难以理解并不在于语言本身,而是意象。残雪小说的意象是非物质化的,而是非理性和潜意识的,或许对于残雪的小说,“体验”与“理解”更能接近小说的内核。
    我们在上文总结到,残雪小说所表现的是人的精神的内部分裂、纠缠与扭斗,也就是残雪所说的复仇和自审,她的小说在反复的讲一个故事,我们可以说残雪在讲一个“元故事”,一个关于“那个世界、关于灵魂或艺术王国”的故事,而“那个世界”,如同不变的本体或永恒的理念一样。残雪可以不停的通过对“那个世界”的个人体验来用诗意的语言表现出来,虽然那种“极地之美”不可捉摸,但是却可以通过灵魂的永恒操练向其内核不断的接近。
                        五、
  在残雪看来,她的小说表现的是一种与大众所公认的“现实”不同的另一种现实,而这就是艺术的本质,其实残雪所强调的现实是一种内在精神性的“内心真实”,这种内心真实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所宣扬的社会历史现实,即外在客观的现实生活。而是一种非理性的直觉所体验的真实。
  可以说现代主义文学是非理性的哲学与潜意识理论相结合的产物,非理性主义是现代主义艺术创作真实观产生的土壤,而弗洛依德的潜意识的提出和本我的发现,柏格森的直觉创造论使现代主义的内心真实有了理论上的合理性,现代主义文学认为人的理性和意识不能表现真实,而“只有梦境幻觉所展示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因此现代主义作家的创作都竭力去发掘潜意识的冲动,捕捉人的头脑中稍纵即逝的感觉,印象和蒙胧的意象,专门描写梦魇、病态意识和变态心理,而深受现代主义文学影响的残雪指出她描写的矛盾的内心体验“有点像诗”却又不是诗,它与诗离世俗还要近一些,它有点像哲理,却又不是哲理,因为它出自人的直觉,是一种排除了理性意识的写作。
                            
六、
  中国的先锋小说创作在移植和运用后现代小说家的叙事技巧和表现形式的同时,没有与中国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人的生存境遇相融合。因此,在中国当代小说发展中只是“昙花一现”,只有残雪坚持描写主观体验和内在精神的分裂与斗争,彻底的鄙弃了以社会历史为对象的外在现实观和以“摹仿说”为基础的现实主义的“复制”和“反映”为表现形式的创作方法,将“再现”上升到“表现”,真正实现了中国当代小说的“内转向”。
  不过,残雪的小说还不能称之为成熟的现代小说,因为虽然残雪的小说避免了其它先锋小说家由于对语言的过分推崇,对叙述的极端迷恋,将传统的文学关注“写什么”转向了“怎么写”,以及其不稳定的文学实验性质,使小说写作如同在无底的棋盘上一样,没有坚实的根基的缺陷,从而坚持了她的诗意、自审和复仇的主题,独特的意象世界的营造和对“极地之美”的不懈追求。但是,残雪将小说局限在非理性和潜意识的纯精神的世界中,一味的追求直觉的内心体验和灵魂的“永恒操练”。从而逐渐的远离当代的现实生活,而不断的退向写作本身,失去了社会和文化向度,从“模仿论”走向“表现论”的极端,将小说应当承载的意义维度放弃,使小说成了自我分裂和斗争的游戏。因此,残雪的小说,是一种不成熟的现代小说,其价值在于为中国小说由前现代向现代(后现代)的过渡和演进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中国先锋派的作家几乎都受到过卡夫卡和博尔赫斯的影响,而残雪也不例外。但是她从卡夫卡小说中学到的是一种体验,如博尔赫斯所说的:“那牲口从主人手里夺过皮鞭,抽打自己。”残雪将这种体验内化到自己的内心,并陶醉于这种“自审‘的游戏,而恰恰失去了卡夫卡的“内心外化”的作用,因此不能也无法将这种体验升华到整个现代人的境遇。
    残雪的小说,无法脱离其个人的非理性和无意识层面,醉心于弱者的眩晕。 即昆德拉所说的:“特丽莎与托马斯在一起,但她的爱要求她调动起自己全部力量,突然地,她坚持不下去了,她渴望退到‘下面’。退到她来的地方……她被晕眩压倒了。……晕眩是‘弱者的陶醉’。人意识到他的软弱,他决定向软弱让步而不是勇敢的克服它。”
   由于自身精神的软弱,残雪笔下的人物只能是分裂的灵魂之间的相互的纠缠与扭斗,这种自审和自我陶醉的游戏,残雪写了20年,她还会继续不厌其烦的写下去。但是这却渐渐的脱离了中国当代小说的地平线,成为她和她的追随者的自得其乐的自审(自恋)游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