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汉学 > 综合述评 >

为谁而等待?

http://www.newdu.com 2017-12-12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1999年和2000年,美籍华裔作家哈金以一部《等待》(Waiting)连续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和“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一举囊括美国文学的最高奖项,引起不小的波澜。在《 等待 》 之前,哈金已经出版了诗集《于无声处》、《面对阴影》,短篇小说集《辞海》、《红旗下》、《新郎》以及长篇小说《池塘里》等等,也赢得了一些声誉,可直到《等待》,才让他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作家。全国图书奖设立50年以来,获此大奖的母语非英语的移民作家只有三位,辛格(I.B.Singer)、科辛斯基(J.Kosinski),还有就是哈金(Ha Jin)。哈金自述,当初决定用英文写作,只是为了生存之道,并没有奢望获奖,现在的成功,真应了一句古话,“无心插柳柳成荫”。
    《等待》讲的是爱情,却没有什么扣人心弦的浪漫故事,作者以一种异常冷静的笔调,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平淡得有些乏味的爱情故事。可是, 18年的爱情。18年的等待,又蕴藏着不尽的悲哀与无奈。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的中国北方,军医孔林只身在外地医院工作,认识了女护士吴曼娜,一个有文化又活泼的城里姑娘。两人好上之后,孔林为了能与曼娜厮守,也为了摆脱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孔林每年都要回家乡跟元配妻子淑玉打离婚官司。小说的第一段话就是:“每年夏天,孔林都回到鹅庄同妻子淑玉离婚。他们一起跑了好多趟吴家镇的法院,但是当法官问淑玉是否愿意离婚时,她总是在最后关头改了主意。年复一年,他们到吴家镇去离婚,每次都拿着同一张结婚证回来。”
    当时孔林所在的军队医院有一个不成文规定,只有在分居 18年的情况之后,部队干部才可以不经妻子同意,单方面离婚。为此,这一对苦恋的情人,耗尽了漫长的生命时光,从青春飞扬到双鬓苍苍,等到英雄凋零、美人迟暮,他们才终成眷属,如愿以偿。然而,18年的奔走,18年的等待,所有的热烈情怀早已不再动人,留下的只是现实生活的压力,把他搞得身心疲惫。孔林就想:我花了这么多年做成的事,究竟有什么意义?他悲哀地发现,18年的等待中,自己一直浑浑噩噩像个梦游者,完全被外部的力量所牵制。驱动自己行为的是周围人们的舆论、是外界的压力、是自己的幻觉、是那些已经溶化在自己血液中的官方的规定,以为凡是得不到的就是心底里向往的,就是值得终生追求的。……
    小说的主要人物有三个:孔林、吴曼娜,还有刘淑玉。孔 林儒雅文静,对人和气,工作负责,生活节俭, 自始至终都受传统、道德、规定的制约,所以 军医大毕业的他竟会顺从父母意志,娶了没有文化的看上去样子比实际年龄大十岁的小脚姑娘淑玉。他和淑玉之间没有爱情,也没有共同的话题,唯一的联系是他在经济上一直负担着这个家。淑玉是善良温顺的北方农村女人,由父母做主嫁给孔林后,任劳任怨,操持家务,是公认的好媳妇。小说最后,她和孔林形式上离了婚,心里却从没有放下过孔林,还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这个男人。而吴曼娜 主动热情, 情感专一,人长得还算漂亮,她渴望幸福,却把幸福寄托在婚姻和男人身上,长年的等待最终 把她从一个惹人喜爱的年轻姑娘变成了无可救药的泼妇,长久无望的等待中所遭受的痛苦和消沉,化解了她温柔的本性、腐蚀了她的心灵、也摧残了她的健康。
    是的,这是一个没有爱情的爱情故事,孔林绵软得有些窝囊的性格甚至都不给作者有描写激情的机会,然而,对于作家来说,这正是一个挑战:你能把一个没有爱情的爱情故事写得直逼人心充满张力吗?哈金做到了,他 以自己简练的语言,深刻的观察,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揭示了隐藏在我们内心的难言的荒诞。在小说的末尾,有这样一些独白: “时间不能证明任何东西。实际上,你从来没有爱过她。你不过是一时冲动罢了。你的这种冲动根本没有发展成真正的爱情。” 孔林等了 18年,只是为了等待而等待。 18年的苦苦等待,伴随着的是 人的精神和心灵一点一点地变得扭曲、空洞,最终失去了爱的激情,爱的能力。爱情的脆弱,人性的曲折,等待的假象,诉说着爱情的无奈和悲哀。 哈金以舒缓的节奏,冷静的语调,巧妙地将一个感情悲剧写得叫人悲从中来,怅然莫名。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哈金在后现代当道的美国文坛,竟然坚持了传统的写实主义手法。福克纳基金会称他为“在疏离的后现代时期,仍然坚持写实派路线的伟大作家之一。”哈金的《等待》摒弃了各种技巧佐料,只是照了生活的本色去写。他克制着自己,不让自己轻易滑入小说的世界,所有的悬念冲突、情节发展都来自于生活流程,合着生活本身的逻辑,尽量不留下什么人为的痕迹。这样,生活背后潜涌着的巨大力量不仅操纵着人物的命运,也强烈冲击着读者的心灵。《等待》以温婉细致的写实风格,平淡动人的细节描写,还有 力透纸背又不动声色的白描手法,向我们展现了作者 深刻的洞察,显示了作品动人的力量,正如 美国笔会的评审委员所说,“哈金深刻理解个人与社会、永恒的人类心灵与变化不居的环境之冲突。他以智能和对书中角色的同情理解,揭示了世界的复杂与微妙。” 哈金以移民作家的身份选择以英语写作,付出的心血非比寻常,他不再以贩卖中国情调吸引英语世界的好奇的眼光,而是选择了以更沉潜的角度来反思自己母语文化的过去,来展现文化冲突、时代变动以及个人流离认同等一系列问题,这或许是哈金创作更深层次的价值之所在?
    ( [ 美 ] 哈金:《等待》,金亮译,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 年 11 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