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汉学 > 综合述评 >

“我的书本去的地方”

http://www.newdu.com 2017-12-12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近些年华人作家的非母语写作越来越成气候,不断有作品问鼎深具影响的文学大奖。裘小龙的这本侦探小说《红英之死》,先是入围美国爱伦·坡推理小说奖、白芮推理小说奖,而后又获得第 32届世界推理小说大奖“安东尼小说奖”,纽约的《新闻日报》还把它评选为2000年度十部最佳小说之一。西方的推理小说传统源远流长,裘小龙能凭籍侦探小说打下一片天地,着实不易。
    还记得上世纪 80年代,如痴如醉地阅读裘小龙翻译的《四个四重奏》的情形,他翻译的很多英美现代派诗歌,特别是美国意象派诗歌、T·S·艾略特、叶芝等人的诗作,曾经风靡一时,倾倒了一大批如饥似渴的文学青年。80年代末期,裘小龙到美国留学,特地选择了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市,因为那里是艾略特的故乡。谁知他一不小心,却从一个诗人和翻译家转型成为一个推理小说家。据说,他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写一部侦探推理小说,只是当年攻读研究生时,作为消遣读过许多西方侦探推理小说,觉得与其煞费苦心地去另起炉灶,倒不如直接采用这种熟悉的小说模式。没想到,2000年第一部推理小说《红英之死》出版,一炮走红,一时间好评如潮,赢得广泛的赞誉。中译本的封底也循西方贯例,不避商业炒作的嫌疑,印出西方一些书评人的赞美之词,甚至用上了“无与伦比”、“无可比拟”、“绝对精彩”之类的词汇。不知道英文原文用的什么字,反正中文如此。
    然而,不知道是我的期望值太高,还是自己的阅读趣味的问题,我读完之后的第一感受竟然也是四个字:不过尔尔。
    小说故事围绕一桩谋杀案来展开。 1990 年 5 月的一天, H 市近郊的运河中发现了一具女尸,经调查,死者是新大陆商厦的员工、全国劳动模范关红英。此案由年青的公安干警陈超和同事于光明负责,而后的侦察、破案,都亦步亦趋地遵循推理小说的传统。他们很快发现,关红英一直过着双重的生活:一方面是谨严死板的女劳模;一方面又过着隐蔽堕落的放荡生活。几经周折,他们终于找到杀死关红英的凶手,一个有着显赫背景的高干子弟、摄影家吴晓明。他借拍照之机,与很多女性关系暧昧,甚至一起拍了很多色情照片。关红英是吴晓明逢场作戏的情人之一,可她为了成为吴晓明的合法妻子,却用那些色情来要挟吴晓明,结果惹来杀身之祸。陈超在他的女友,也是一位更高位置的高干的女儿的帮助下,才最终将吴晓明绳之以法。
    以我们阅读爱伦·坡、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乔治·西默农的经验,西方典型的推理小说的趣味就在于悬念的设置,“到底是谁干的?”的疑问会一直抓紧读者,直到小说最后真相大白。凶手往往是起初看起来最不像的那一个人。复杂的动机与难以追索的证据,将小说一步步地推向深入。相形之下,《红英之死》并没有传统推理小说谜一样的线索,主要嫌疑犯吴晓明很早就已现身,陈超的主要精力一方面是寻找证据,另一方面是抵御来自外界的种种干扰,这成为推动小说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小说结构上来说,《红英之死》显得相当的单一,基本上围绕两个人物、两条线索展开,一个是陈超及其朋友王枫、凌、卢华侨,一个是于光明及其妻子佩青、父亲老猎手,作者试图通过这两条线索,一方面推动小说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勾画出 90 年代中国新旧的交替、权力的消长,尤其是传统的价值观念与物欲横流的现实之间的冲突,赋予小说更深的内涵。
    应当说,对于西方读者来说,《红英之死》的魅力,不只在于它的推理侦探,而且在于小说透过推理侦探,比较自然地对 90 年代初上海的那种世俗生活,尤其是那个特定的时代人格的扭曲作了相当的表现。那个时代虽然过去了没多久,可是很多事情已经是恍若隔世。在女劳模“关红英”的时代,“非法同居”还是一个相当严厉的罪名,可表面严肃正经的女劳模,暗地里却与有夫之妇吴晓明有着疯狂的肉体生活。作为一个年轻的女人,“劳模”只是她的生活面具之一,在这个面具之下,她放纵着自己的情欲本能,过着双重人格的生活。关红英悲剧所隐藏的各种矛盾、暧昧和吊诡,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不能沉受之重”:急剧变化的社会新观念、遥远的乌托邦理想和现实的欲望满足、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与正式场合下的伪善等等,在小说中的人物身上,几乎多多少少都有所体现。我以为,这是小说最为成功之处。
    然而,过犹不及,可能作者的写作过多考虑了西方读者的趣味,小说也不自觉地带上了明显的意识形态性,以至有些地方显然对小说构成了损害。比如张政委这个人物的设置就显得有些多余,他在小说中的唯一作用就是渲染政治的干预,满口的政治话语,对西方读者来说很是新奇,可对小说来说其实毫无必要。也是考虑到小说的阅读语境,作者特地把陈超的身份设计成警官兼诗人,时不时地引上一些中国古典诗歌,甚至还不厌其烦地介绍中国的一些特色小吃,这些手法偶一为之,无伤大雅,可是一旦作为致胜法宝,或许会适得其反。
    想起裘小龙翻译的叶芝的一首小诗,《我的书本去的地方》:“我所学到的所有言语, / 我所写出的所有言语, / 必然要展翅,不倦地飞行, / 决不会在飞行中停一停, / 一直飞到你悲伤的心所在的地方, / 在夜色中向着你歌唱, / 远方,河水正在流淌, / 乌云密布,或是灿烂星光。”这本《红英之死》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或许是“灿烂星光”,可是,对我来说,那些灿烂的星光,还是闪烁在裘小龙的译作或诗作之中。 裘小龙最近又出了一本《忠字舞者》,已经从《万象》上看到了相关的评论,还有作者的“打书”日记,期待着能早日读到,但愿能修正我的一些看法。
    ( [ 美 ] 裘小龙:《红英之死》,俞雷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年 6 月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