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施行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规定,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至次年二月初二为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要组织开展非遗展演、展示等活动。记者近日在山东济南、潍坊、威海等地调研发现,山东各地在非遗月中积极开展各类非遗传承活动,并借助这些活动带活“一盘棋”。通过“广搭台”“长谋划”“重融合”等手段,山东的非遗传承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非遗项目推广日趋活跃 国家级非遗项目高密剪纸传承人齐秀花今年没能在家过春节。除夕当天,她随山东文化交流团出发远赴瑞典,参加“欢乐春节”活动。在当地的首场展演,齐秀花剪了100多件作品,被瑞典民众一抢而空。“剪纸被称为‘炕头上的艺术’,但在国外正越来越火。”齐秀花说,很多瑞典民众邀请自己在当地开班教学,她也在探索将西方绘画融入剪纸的方法。 随着近年来对外文化交流的日趋活跃,山东很多非遗项目陆续走上世界舞台,受到外国民众关注。与此同时,在齐鲁大地孕育成长的这些非遗项目,也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月4日至10日,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在济南大明湖景区举办非遗民俗体验周活动。泉城兔子王、杨家木铺、胡氏古船……一批极具山东特色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亮相,吸引了众多孩子及家长参与体验。来济南旅游的河南游客张靖表示,非遗是一个地方典型的文化符号。“通过参与非遗体验,我们对山东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更加具体的理解和认知。” 通过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健全名录体系及传承机制建设、加大财政人事保障等举措,非遗在丰富山东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作用愈发明显。 菏泽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庆勇介绍,目前当地的8个剧种均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11个国有戏曲院团和139个民营剧团常年在基层演出。“地方戏的发展困境是全国普遍的问题,将其列入非遗保护名录,能在财政补贴、人才培养方面获得更多支持。反过来,戏曲的传承发展又为民众提供了更多精神食粮。” 非遗资源发挥重要作用 谈起山东名吃,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德州扒鸡。这项传承300多年的非遗技艺,如今已开拓天猫、百度、京东等电商平台,通过线上旗舰店进行重点推广。 记者走访部分主打非遗产品的企业发现,借助“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一些传统民俗技艺正被积极革新,在现代社会中赢得民众认可。 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介绍,近两年,山东的一些非遗企业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趋势,正打造一批众筹众创载体和空间。威海大地食品有限公司与淘宝众筹联合发起了“非遗众筹项目”上线活动,仅胶东花饽饽就有6806人下单。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依托泰山皮影戏,成立了北京皮影范文化发展管理公司,实行众筹模式,吸引社会投资。目前,已吸引17个创业团队从事泰山皮影戏的艺术创作、衍生品研制、影视制作和餐饮开发等工作。 非遗资源的优势在山东扶贫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龙山黑陶非遗项目解决了当地5000余人再就业问题。高青老粗布实行实体店销售与网络销售同步,产业集群由原来的两三人家庭纺织发展到今天的四五十人群体纺织,超万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潍坊市实施“九千绣花女培训工程”,投资50万元,常年面向群众免费教学,先后培训学员2000余名。 扶持政策走向系统规范 丰富的非遗资源,其传承保护乃至创新发展离不开系统谋划与统筹。近年来,山东在鼓励扶持政策上频频发力。淄博市积极开展立法保护,起草《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并列入该市人大五年立法规划。济南、青岛、临沂、济宁等地设立了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临沂市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每年有100万元;济南市设立了60万元非遗专项资金,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4000元,支持其开展收徒传艺。青岛市自2013年起,每年扶持一批非遗项目并对所有市级传承人给予补助,经费投入累计110多万元。日照市依托非遗资源,建立“扶贫车间”10余个,培训并吸纳贫困人员就业达2000多人。 除“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常规活动以外,山东各地还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非遗特色,开展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共有各类以非遗展演展示为主题、固定举办的民俗节庆品牌活动310多个,每年参展参演的非遗传承人及从业者有1万多名。 李国琳认为,山东的非遗传承仍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地方对某些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在土地利用、文化融资、资金扶持等方面没有采取有力的扶持措施,致使一些急需政府输血、“扶一把、送一程”的项目发展缓慢。 她介绍,今年山东将结合城镇化建设、传统工艺振兴、文化助力扶贫等工作启动全省非遗资源调查,摸清家底并推动普查常态化,同时,立足非遗保护实践,加强理论研究,启动传统工艺、传统医药等类别保护标准的制定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