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文(1935—),浙江温州人。著名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首批一级教授。 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明的总和,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和首要价值,是中华的根和本、民族的心和魂的载体。丢掉这个根和本、心和魂,“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 命脉”。国学强,民族文化自信强;国学弱,民族文化自信弱。我们要把振兴中华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联系起来。把改革创新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结合起来。习近平说“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如何弘扬中华国学的思想精神和道德精髓?为此我讲五个字:即立、勤、修、求、行。 立,就是立志。王阳明说:“志不立,如无航之舟,无衔之马。”要立德、立功、立言、立新。学国学的宗旨,是为了坚定树立“三不朽”的理想信念,在社会飞速发展当下,要立新,国学要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大众的需要,这是国学的生命所在。 勤,就是勤奋。《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人生在勤,勤则不匮。”要坚持勤学、勤习、勤练、勤劳。这样才能不断汲取中华国学的智慧和能量。我们要把勤作为自己 的一种任务,一种责任,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国语·鲁语下》载:“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勤学、勤习,“学而时习 之,不亦说乎”。勤奋地学习,又时时实践、实习,这是很快乐的。勤学、勤习苦练,铁杵亦能磨成针,“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勤俭以养廉。 修,就是修德。《后汉书·张衡列传》载:“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陆贾说:“立事者不离道德。”做任何事都要讲道德,离了道德,终究要失败。修德就要修 身、修养、修练、修明。武则天《内训》载:“身不修则德不立。”《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德的宗旨在明明德。明明德的过程就是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内圣修养、修练、修明的工夫,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实践。这是学国学的目标、目的。 求,就是求是。求是就需要求实、求真、求知、求全。实事求是,求实就是不被事情的假象、现象所蒙蔽、遮蔽,而求事情的真实、真相,这需要追求真知、全知,而抛弃 片面性、主观性,真正做到即物穷理,知以明理,这便是求是的目标,即求真理。国学中蕴含中华文明无限真理,是民族文化真理的宝库。 张立文先生手迹 行,就是笃行。立、勤、修、求终究要落实到行,知行合一。朱熹说:“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行是行道、行礼、行善、行动。王夫之说:“道者,天地人物之道理。”就是说人的行为要符合自然、社会的道理或规律。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文明之邦。当代一些人不讲文明礼貌,是有损国格的。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关系着人生、事成、国宁的大是大非。人都要有不忍人的善心、爱心。葛洪说:“一言之善,重于千金。”为善最乐,万 劫不朽,行善每天吉庆。《周易·坤文言》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的行为、行动要处处积善,做善事,做好事。“君子终日乾 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责任编辑:admin) |